◎你知道室內殘響時間嗎?◎《新音響雜誌2003年八月號 陳博士講座》
發表於 : 週一 9月 01, 2003 7:01 am
本文轉自◎你知道室內殘響時間嗎?◎《新音響雜誌2003年八月號》
文:陳湘允
上期可參考:喇叭擺位的真相一文
http://www.ks-hifi.com/dr.chen/200307/chen0307.htm
上一期我們從技術角度討論了喇叭擺位的一些情形,得到很多讀者的反應,其中有位元北京的朋友以傳真方式提出一些新的問題。這位元朋友承包了國家電影審片單位的一個看片室工程,他希望以較科學的方式計算空間聲學效果,讓這個空間中的每個座位都有平均的聲音表現。網路上有人提供了RT60(室內殘響時間Reverberation Time)的計算方式,很可惜這些道?塗?的RT60公式是錯誤的,什麼是RT60?與一般發燒友有什麼關係?要如何利用RT60?我想利用幾次的機會來說明,儘量以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希望對大家都有幫助。
簡單地說,RT60是計算一個聲音訊號從發出到消失,在某個空間內所需要的時間。RT60太長也就是反射音太多,聲音會混濁不清晰;反之則是吸音過度,聲音乾澀不夠圓潤。不過要瞭解室內殘響時間,最好先從認識人耳朵對聲音的反應開始,耳朵反應的功能課題對於設計一個視聽室或音樂廳來說是很重要的。
雖然普遍認為一個健康年輕的人所能感受到的聲音頻寬是20Hz-20kHz,但在美國AES和德國DIN的標準中對人耳所能確切聽到的頻率範圍只保守定為28Hz-16kHz(參考圖一),而且對於空氣中每秒鐘的壓力變化都會有反應。人耳所能感受到最輕微的音量稱為0dB,而最大的音壓承受力很少超過130dB,如果超過了這個範圍,耳朵不但感覺很痛苦,甚至將造成永久的聽覺損害。
(圖一)
(圖二)
聲音從外耳進入,有一個膜片會隨聲壓振動稱為耳膜或鼓膜。接在鼓膜上的是一小塊錘骨,緊壓在錘鼓上的是一塊砧骨,砧骨又壓在一塊叉形的鐙骨上,鐙骨直接連在中耳的耳蝸上(請參考圖二)。耳蝸有三萬多根細如毛髮的聽神經纖維一直連到腦子的聽覺部分,轉變成微弱的神經電流,再經由聽神經纖維將電流輸送到腦中,讓腦子辨識這些信號。年輕人比較能適應聲量強度變化,而年老人的耳朵由於耳內構造變得較堅硬,所以無法承受強烈的聲音。
在測試耳朵反應的頻率曲線中(請參考圖三),我們可以發現到耳朵對不同的頻率會有不同的音壓反應,也就是人耳對不同頻率的敏感度有差異。各種測試參數都以1000Hz為基準,理論上我們也將標準耳朵的音壓反應設定1000Hz為0dB,但在真實測試中耳朵對1000Hz的反應卻是4dB。從曲線圖中看到,耳朵要感應到30Hz的訊號需要60dB的音壓,也就是對低音的反應非常遲鈍。聽覺曲線顯示2000Hz-6000Hz時產生的凹陷,是聽覺管道的共鳴迴響,而3500Hz-4000Hz會在耳朵管道中產生最大的共鳴,並形成一個凹陷的峰值點,所以它的音壓峰值倍數是在0dB或-0dB以下。
從這個圖看得更明顯,在不同的音壓下,耳朵產生不一樣的頻率反應。越小的音量下對低音越不敏感,對2kHz-6kHz的訊號分辨力卻很強;隨著音壓增加低音的感受度提升,同時2kHz-6kHz共鳴也大幅提升,所以大音量時我們容易覺得中高音吵雜。(請參考圖4)
(圖三)
(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