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 寫:不好意思
其實看你文章後段才覺得你的想法跟我有像
總之我認為
音樂是個藝術
錄音是個技術
技術當然會影響藝術的展現
但是藝術的追求的價值永遠是凌駕於技術之上的
我的想法跟你一樣,我文章後段寫的就是你說的這個意思,
不過我說得不清楚,你舉的例子和這個總結簡單明瞭,
意思比我清楚多了,我大推您的總結
--
我再多嘴補充說明一下
另外的情況,有些時候,樂團的專輯錄音水準會不固定,
有時候是因為樂團成員並沒有參與混音後製的工作,
完全放任專門的技術人員憑他們的「專業」去判斷。
有時候是有參與後期的作業,但是本身對錄音這方面的技術沒有深入研究,
所以也是只能提出一個大概的製作想法或想要的方向,和後製人員溝通,
細節部分還是得由後製人員憑他們的「專業」去盡力做到最好。
只有少數的樂手本身也精通錄音方面的工程,可以自己錄音、混音,
後製的部份也可以做到完全的監控,和後期人員緊密地合作。
唯有這樣的製作流程才有可能確保完整的貫徹自己的創作理念,
不過大部分的情況皆非如此,即使是古典音樂也一樣,
所以我們通常聽到的都是藝術人員和技術人員通力合作之下的產物,
要有怎樣的品質,只能祈求上天保佑
在這種情況之下,專輯的錄音水準也會非常的不固定。
不過有時候專輯的成功也是時機和潮流的結合,
有些製作上有嚴重失誤的專輯,例如我在音樂區舉的調式爵士的經典 Kind of Blue,
就是一張轉錄失誤的專輯,但是它卻成了經典
所以一張專輯的成功與否實在很難說,也有專輯從創作到製作都很好,
但是就是沒紅,或者說對後世沒有造成深遠的影響,可能是推出的時機太晚,
創意已經先被前人搶先用走,或者推出的時機太早,沒人接受,
等到時機成熟,後人又已經加以改良,先前的作品概念已變陳舊。
所以不一定製作完美就會成功,藝術就是這樣,人生也是這樣
另外,雖然我們把錄音歸類於技術,似乎不太覺得它可以是一門藝術,
不過如果嚴肅的來說,錄音,或者我們說音響的效果,其實也是音樂的一部分。
我們理解音樂除了直接看樂譜,從樂譜中去領會音樂的精神,
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從感官的直接領受,直接聽演奏家或者聲樂家的演出,
從聲音的刺激中才能產生聽覺的美學經驗和感受。
所以古典音樂中演奏家的詮釋才會那麼重要,同樣的道理音響的效果也因此同等重要。
同樣的音樂,藉由不同的音響效果,就可以改變它表現的意涵,
等於是換了不同的曲子,所以在這裡,音響效果具有和音樂樂譜上的記號同等的效力。
以這樣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音響效果同樣是音樂具現化的一部分,
音響是音樂的一部分,所以音響當然也是一種表現形式的藝術。
這一點在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文藝復興後期的威尼斯樂派,
他們就致力研究開發新的音響效果,來達到他們音樂上(宗教上)的目的。
例如說將樂團分布在教堂的四個角落,
運用從四個角落發出的不同樂器和聲部的和聲效果,來營造前所未有的音樂效果。
在現代的音樂也是一樣,有些音樂,為什麼要求要有很好的混音技術,
因為有好的混音才有清晰明確的音場和定位,而它的音樂內容,
有複雜厚重的多聲部,必須要有清晰明確的混音,
才有明確的主題,才能表達作者想要展示的意圖。
所以在這裡,音響的規劃和設計,是和音樂的聲部的規劃和設計,
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是牢不可分的。
所以當音樂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同音色樂器的配器,不同聲部的音響效果,
必然也是創作者在構思的時候腦海中就會預先設想、規劃好的要素之一。
從音樂的根本上,在創作之初,音樂跟音響就密不可分了。
譬如說在作編曲的時候,我們會先劃分節奏組和風格組,
我們會分配,中音域的和弦和低音的根音舖呈在底部,作為節奏組,
而搶眼的高音和鮮明的音色,則是旋律線的風格組。
在編曲的時候,就會預先規劃好音色的搭配,
以及從低音到高音的音響組成效果,這個樂譜上的設計,
要在錄音和混音的時候把它實現出來,才能明確的表達當初編曲想像的效果。
如果混音混成中低音糊成一團,高音又不鮮明,風格無法突出,聽起來一團混亂,
那麼就會偏離當初創作的時候預先設想的結果,變成荒腔走板了。
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好的錄音仍然是很重要的,
因為嚴格的來說,如果我們仔細地去分析,錄音其實也是音樂的一部分。
我說的好的錄音不一定是好聽悅耳的錄音,隨著訴求的風格的不同,
成功的錄音會有多種不同的面貌,而重要的是,
我們要能分辨,這個錄音這樣做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它是故意設計這樣錄的呢,還是在粗製濫造的情況下這樣做的?
這點就是好耳機的價值啦,讓我們可以更深入的分辨和體會製作人的用心
所以不一定聽起來很好聽的就是好錄音,
譬如說,有鋼琴演奏的錄音錄得很多空間殘響,
聽起來迴聲很多,很壯觀,很爽
就直觀上來說,這樣的錄音應該很好,
不過要是因為迴聲殘響錄得太多,使得聲音變得模糊不清,
讓我們聽不清楚到底是鋼琴家用了過多的延音踏瓣,詮釋失敗,
還是麥克風放置的位置不對,錄音失敗,
那麼就音樂欣賞的觀點來說,這樣的錄音就是不好的錄音。
--
上面我說的一些看法,可能很難體會,例如我說如果只聽少數幾首歌,
這樣對於聲音判斷一定會有缺陷,我這樣講一定有人不這麼認為,
除非這個人也聽其他的音樂,也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才有可能認同這樣的說法。
又譬如說我說錄音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音響中的效果,細微的音色力度變化,
會帶來詮釋上的意義的不同。我這樣講一定也會有人不這麼認同,
一般來說,旋律好聽才是最重要的,那些細節只是附加陪襯的,不要喧賓奪主了
除非這個人沒事喜歡做音樂的版本比較,譬如說古典音樂,
把一小節一小節的處理方式和錄音拿十幾個版本仔細的比較,
或者把流行音樂不同後製的版本拿來比較,
比較不同後製會對音樂整體的結構和表現產生什麼影響,
除非這個人作了很多這樣的實驗,也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覺得真的有很大的差異,否則他很難會認同這樣的說法的。
最後說到錄音也是音樂的一部分,從創作之初音響的效果就是預想的一部分,
這個也很難讓人體會,除非我們從音樂發展的歷史來看,
從什麼時候開始音樂家會想到運用音響和空間的效果,
從什麼時候開始音樂家有了組織不同配器音色的概念,
從留聲機發明以來,錄音技術的演進和這段時間錄音師跟音樂家之間的互動,
以及錄音的技術是如何影響音樂美學的觀點,彼此的交流和改變等等。
除非我們從歷史中去連結,找出音樂創作中的很多概念,
都和錄音最終呈現的音響效果有對應的關係,
除非從這樣的觀點來分析,否則一定不會認同這樣的說法的。
所以不覺得是這個樣子也是正常的,每個人的經驗和體會都不一樣,
就算有相同的經歷,也不見得會有相同的感受,
這種事情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理,
所以這些說法只是我個人的感覺,大家聽聽聽就算了,不用太在意
--
小消息,前面 Evil 大舉例的齊柏林飛船 Led Zeppelin,
日本要發行 herroyuihk 大說的 SHMCD 囉,
不過據說 master 是拿 1994 的 remaster 版本,
而非像去年的精選輯 mothership 那樣用 2007 年的技術再重新 re-master,
所以令人相當失望。
我想我是不會再去買一套回來和 1994 remaster 版比較了,
真的有瘋子會想比較這套普通 CD 和 SHMCD 有什麼差異嗎?
不過若是之前沒有收過 1994 remaster 錄音大全集的人,
可以考慮買買看
話說回來,我國中的時候聽的是 70 年代原始錄音版本的卡帶,用手提收音機聽的,
當時從來也沒有覺得有什麼錄音不好的問題
當時的我,一定也不會認同我今天的許多說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