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分的CAT之路
發表於 : 週一 9月 14, 2015 12:08 pm
私下交流後得知很多大大的訊源調校非常了得,
但就是不願在版上多說,
厭惡的就是充滿輕佻、無視的回文。
看bone13大那篇"萬惡的",有些網兄用了很好的DDC/DAC,
仍在徬徨電腦轉盤(CAT)的升級對整體聽感是否有助益;
也有網兄以NAS為轉盤,企求更上一層樓…。
個人在CAT有些心得可稍作分享:
2年前採用Squeesebox Touch(EDO+線性電源)搭配NAS(線性電源),手機點播,爽爽聽,方便就好;
去年改用筆電(Win7自行優化+Foobar)搭配NAS(12V10A線源),聲音變動有活力,音色通透許多;
但因為筆電有風扇噪音,所以今年改採SSD當系統碟的無風扇電腦(線電12V6A),
音樂資料庫放NAS或USB外接硬碟都試過,除了噪訊降到極低外,因為有使用USB轉卡,所以也避免掉偶有破音或播到一半跳開的問題;
此間玩過以NAS、Daphile、Raspberry Pi等精簡架構的器材當播放器,
以為得到非常乾淨的聲底輸出給DAC,應該算是最好的訊源了…
熟知在使用WS2012r2搭AudiophileOptimizer(AO)和Jplay後,發現電腦轉盤不只是那麼一回事,
加了AO和Jplay的CAT,在音場的寬度、緃深、高度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音質的活生感、空氣感、彈跳Q感、高低頻延伸…都能適時反應器材調整的變化,
這都是使用其他非Windows系統所無法體會的升級感。
(當然,MAC用家還有Amarra)
此外,CAT的USB改善方案我也幾乎無役不與,除了直接取代主機板USB埠的USB轉卡外,
分離線、USB HUB(12V10A線電)、UpTone Regen、DDC、康寧光纖USB、電光火石Supplier USB…(就缺長芯盛AOC),
這些工具都或多或少能改善USB訊號混摻雜訊、或因運作狀態不佳而產生大量Jitter的問題,因使用CAT不同,適合搭配的方案也不盡相同,
我在CAT使用線電的階段,曾發現USB HUB灌入大電流的線電,可得到非常乾淨的聲底,
後來換掉線電那條便宜的DC電源線後,動態更是大幅度升級,爽度爆表。
這些USB優化方案中,想特別一提的是康寧光纖USB線。
因友人在該公司相關部門工作,所以小弟在今年初就試過此線。第一次使用時,直覺細節爆量;
但多次比較後,發現這種聲音非常乾、冷、薄,所有數位感的形容詞幾乎都可用在它身上,換言之就是不耐聽。
熟知友站某網兄極力倡導,讓小弟百思不解:小弟使用的兩聲道和各位的耳機系統真的差那麼多嗎?
不過,之前遇到高手指點,認定線性電源很難勝過優質的交換式電源,
所以就訂了顆身價不凡的1200W電腦用交換式電源給我那台只需25W的無風扇主機,
開聲不到3分鐘,我就決定把所有週邊(主板、CPU、USB轉卡、SSD、HDD)都接到這顆PSU,
因為這動態大到不像話,以前用線電真的是爽假的!
而令人担心的交換式電源噪訊也不明顯,至少我完全沒有感覺到!
USB HUB也拔掉不用了,之後又嚐試接回分離線、Regen、Supplier USB…等週邊,發現提升的空間都不大,有的甚至會扣分!
在訊源有這麼大的進展,讓我在CAT的優化更俱信心!
最後終於鼓起勇氣走向CAT的極緻之路:Jplay雙機 + AudioPC Core Mode。
(PS. 小弟知道MyAV的P900是另一條天堂路!)
除了AO + Jplay外,小弟也在AudioPC上使用 FidelizerPro,在ControlPC使用過HQPlayer付費版。
FidelizerPro除了可強化運行程序的優化外,最主要的是可以讓播放程式取得CPU的優先權。聽感上個人認為如果前面的基本功您都做了,FP的提升都在於音樂性:更Q彈、更有水份、泛音更足…。
HQPlay是目前最夯的播放軟體,強大的轉碼、升頻、提升取樣頻率…等模式,可讓使用者針對自己的喜好找到最佳的播放模式。大部份網兄在試用HQP後都選擇放棄,除了設定複雜外,另一個問題是本軟體對CPU效能要求非常高。小弟在試用後也是投降,後來為了嘗試其NAA的雙機播放模式,不得不付費。付費之後的實測HQP NAA心得是:算了!若真要雙機用HQP(避免HQP在AudioPC暫用大量CPU時間),可將Output選到ASIO: Jplay即可,除了音質完全不輸NAA外,最主要是穩定性好非常多!
不過,小弟現階段的播放器並非HQP,
不是設定複雜的門題,因為我應該已搞清楚那些細節了;
也不是CPU不夠力,若HQP總讓各位認為電腦太Low的話,很多複雜的轉碼升頻演算都跑不動,
那是因為HQP預設只用一個CPU核心,但其實HQP是可以改成多核運作的。
小弟"暫時"棄用HQP最主要是因為它的播放界面太不人性化了。
對聽兩聲道的小弟而言,沒辦法簡單用手機操作的,除非音質好到我無法拒絕,否則都暫不考慮。
目前小弟選擇使用Jplaystreamer當作PCM檔案播放器,
要使用這播放器之前,您得先裝一套免費的minimserver來當音樂資料庫,
然後你就可以在手機上使用BubbleDS Next(比BubbleUPnP順暢)app進行播放、暫停、停止、選曲、一鍵時移…等所有在電腦端能執行的工作。
當然,最重要的,是它的聲音完全不輸Jplaymini,和HQPlayer比起來,我覺得只是音色選擇性少一點而以,聲底、音場表現是不遑多讓的。
但Jplaystreamer + minimsever有一重大缺點:就是DSD檔的播放效果不佳,音場明顯變窄,這對聽大編制來講極端不利。
在miminserver的設定上,DFF與DSF檔只能轉成DoP才能播放。
而Foobar + foo_dsd_asio套件,可以直接ASIO Native輸出給DAC處理,音場十分遼闊(當然也有可能是小弟的W4S DSdse不擅長處理DoP),
因此若要播放DSD,小弟會用手機的foobarcon來操作Foobar。
在啟用Core Mode和雙機之前,小弟曾借測到萬元等級的SATA線,這SATA線對音場的3D空間感有不錯的雕琢,
聽當鋪爵士,猶如置身樂團之前,完全是第一排的聽感。但這種聽感我覺得是種"改變",未必是全面的'改善",
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延用我短短的安費諾。(可能是系統仍有其他瓶頸,導致無法充份發揮這SATA線的優勢)
後來選擇使用與AudioPC同樣的無風扇主機板,搭配PPA的160W PICO PSU電源模組,
接上被AudioPC棄用的線電後,我的ControlPC沒花多少時間就組成,Jplay雙機儼然成行。
有了具備WS2012 GUI界面的ControlPC後,小弟就可以放心的把極度優化的AudioPC(接DAC)轉換成純文字模式的Core Mode。
AudioPC與ControlPC使用有線網路,透過Jplay的雙機模式溝通。
雙機 + Core Mode這麼一升級,整個系統感覺是從2A直升大聯盟,之前形容有多好的聽感,現在回想起來都有點不好意思。
當然,這樣的系統,早把NAS、Daphile、Raspberry Pi…等方案甩到看不到車尾燈!
寫這麼多,而不談設定細節,最主要是想先告訴還沒深度優化電腦轉盤的網兄們:
電腦訊源絕不是換台更好的DAC就搞定了,也不是一台NAS就可輕易取代CAT這個重要角色。
CAT的調整無窮盡,有人用更好的機箱、主機板、記憶體、機內線、音效卡、上OCXO Clock、更高檔的USB及SATA線…
這些我都認為確實能讓系統更上層樓,所以,小弟僅敢自稱這是80分的CAT系統(若一般用戶自行優化的系統是60分的話),
人外有人,互相尊重!
此外,最重要的,呼應一下bone13兄的萬惡貼文:小弟也使用農夫USB!
但就是不願在版上多說,
厭惡的就是充滿輕佻、無視的回文。
看bone13大那篇"萬惡的",有些網兄用了很好的DDC/DAC,
仍在徬徨電腦轉盤(CAT)的升級對整體聽感是否有助益;
也有網兄以NAS為轉盤,企求更上一層樓…。
個人在CAT有些心得可稍作分享:
2年前採用Squeesebox Touch(EDO+線性電源)搭配NAS(線性電源),手機點播,爽爽聽,方便就好;
去年改用筆電(Win7自行優化+Foobar)搭配NAS(12V10A線源),聲音變動有活力,音色通透許多;
但因為筆電有風扇噪音,所以今年改採SSD當系統碟的無風扇電腦(線電12V6A),
音樂資料庫放NAS或USB外接硬碟都試過,除了噪訊降到極低外,因為有使用USB轉卡,所以也避免掉偶有破音或播到一半跳開的問題;
此間玩過以NAS、Daphile、Raspberry Pi等精簡架構的器材當播放器,
以為得到非常乾淨的聲底輸出給DAC,應該算是最好的訊源了…
熟知在使用WS2012r2搭AudiophileOptimizer(AO)和Jplay後,發現電腦轉盤不只是那麼一回事,
加了AO和Jplay的CAT,在音場的寬度、緃深、高度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音質的活生感、空氣感、彈跳Q感、高低頻延伸…都能適時反應器材調整的變化,
這都是使用其他非Windows系統所無法體會的升級感。
(當然,MAC用家還有Amarra)
此外,CAT的USB改善方案我也幾乎無役不與,除了直接取代主機板USB埠的USB轉卡外,
分離線、USB HUB(12V10A線電)、UpTone Regen、DDC、康寧光纖USB、電光火石Supplier USB…(就缺長芯盛AOC),
這些工具都或多或少能改善USB訊號混摻雜訊、或因運作狀態不佳而產生大量Jitter的問題,因使用CAT不同,適合搭配的方案也不盡相同,
我在CAT使用線電的階段,曾發現USB HUB灌入大電流的線電,可得到非常乾淨的聲底,
後來換掉線電那條便宜的DC電源線後,動態更是大幅度升級,爽度爆表。
這些USB優化方案中,想特別一提的是康寧光纖USB線。
因友人在該公司相關部門工作,所以小弟在今年初就試過此線。第一次使用時,直覺細節爆量;
但多次比較後,發現這種聲音非常乾、冷、薄,所有數位感的形容詞幾乎都可用在它身上,換言之就是不耐聽。
熟知友站某網兄極力倡導,讓小弟百思不解:小弟使用的兩聲道和各位的耳機系統真的差那麼多嗎?
不過,之前遇到高手指點,認定線性電源很難勝過優質的交換式電源,
所以就訂了顆身價不凡的1200W電腦用交換式電源給我那台只需25W的無風扇主機,
開聲不到3分鐘,我就決定把所有週邊(主板、CPU、USB轉卡、SSD、HDD)都接到這顆PSU,
因為這動態大到不像話,以前用線電真的是爽假的!
而令人担心的交換式電源噪訊也不明顯,至少我完全沒有感覺到!
USB HUB也拔掉不用了,之後又嚐試接回分離線、Regen、Supplier USB…等週邊,發現提升的空間都不大,有的甚至會扣分!
在訊源有這麼大的進展,讓我在CAT的優化更俱信心!
最後終於鼓起勇氣走向CAT的極緻之路:Jplay雙機 + AudioPC Core Mode。
(PS. 小弟知道MyAV的P900是另一條天堂路!)
除了AO + Jplay外,小弟也在AudioPC上使用 FidelizerPro,在ControlPC使用過HQPlayer付費版。
FidelizerPro除了可強化運行程序的優化外,最主要的是可以讓播放程式取得CPU的優先權。聽感上個人認為如果前面的基本功您都做了,FP的提升都在於音樂性:更Q彈、更有水份、泛音更足…。
HQPlay是目前最夯的播放軟體,強大的轉碼、升頻、提升取樣頻率…等模式,可讓使用者針對自己的喜好找到最佳的播放模式。大部份網兄在試用HQP後都選擇放棄,除了設定複雜外,另一個問題是本軟體對CPU效能要求非常高。小弟在試用後也是投降,後來為了嘗試其NAA的雙機播放模式,不得不付費。付費之後的實測HQP NAA心得是:算了!若真要雙機用HQP(避免HQP在AudioPC暫用大量CPU時間),可將Output選到ASIO: Jplay即可,除了音質完全不輸NAA外,最主要是穩定性好非常多!
不過,小弟現階段的播放器並非HQP,
不是設定複雜的門題,因為我應該已搞清楚那些細節了;
也不是CPU不夠力,若HQP總讓各位認為電腦太Low的話,很多複雜的轉碼升頻演算都跑不動,
那是因為HQP預設只用一個CPU核心,但其實HQP是可以改成多核運作的。
小弟"暫時"棄用HQP最主要是因為它的播放界面太不人性化了。
對聽兩聲道的小弟而言,沒辦法簡單用手機操作的,除非音質好到我無法拒絕,否則都暫不考慮。
目前小弟選擇使用Jplaystreamer當作PCM檔案播放器,
要使用這播放器之前,您得先裝一套免費的minimserver來當音樂資料庫,
然後你就可以在手機上使用BubbleDS Next(比BubbleUPnP順暢)app進行播放、暫停、停止、選曲、一鍵時移…等所有在電腦端能執行的工作。
當然,最重要的,是它的聲音完全不輸Jplaymini,和HQPlayer比起來,我覺得只是音色選擇性少一點而以,聲底、音場表現是不遑多讓的。
但Jplaystreamer + minimsever有一重大缺點:就是DSD檔的播放效果不佳,音場明顯變窄,這對聽大編制來講極端不利。
在miminserver的設定上,DFF與DSF檔只能轉成DoP才能播放。
而Foobar + foo_dsd_asio套件,可以直接ASIO Native輸出給DAC處理,音場十分遼闊(當然也有可能是小弟的W4S DSdse不擅長處理DoP),
因此若要播放DSD,小弟會用手機的foobarcon來操作Foobar。
在啟用Core Mode和雙機之前,小弟曾借測到萬元等級的SATA線,這SATA線對音場的3D空間感有不錯的雕琢,
聽當鋪爵士,猶如置身樂團之前,完全是第一排的聽感。但這種聽感我覺得是種"改變",未必是全面的'改善",
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延用我短短的安費諾。(可能是系統仍有其他瓶頸,導致無法充份發揮這SATA線的優勢)
後來選擇使用與AudioPC同樣的無風扇主機板,搭配PPA的160W PICO PSU電源模組,
接上被AudioPC棄用的線電後,我的ControlPC沒花多少時間就組成,Jplay雙機儼然成行。
有了具備WS2012 GUI界面的ControlPC後,小弟就可以放心的把極度優化的AudioPC(接DAC)轉換成純文字模式的Core Mode。
AudioPC與ControlPC使用有線網路,透過Jplay的雙機模式溝通。
雙機 + Core Mode這麼一升級,整個系統感覺是從2A直升大聯盟,之前形容有多好的聽感,現在回想起來都有點不好意思。
當然,這樣的系統,早把NAS、Daphile、Raspberry Pi…等方案甩到看不到車尾燈!
寫這麼多,而不談設定細節,最主要是想先告訴還沒深度優化電腦轉盤的網兄們:
電腦訊源絕不是換台更好的DAC就搞定了,也不是一台NAS就可輕易取代CAT這個重要角色。
CAT的調整無窮盡,有人用更好的機箱、主機板、記憶體、機內線、音效卡、上OCXO Clock、更高檔的USB及SATA線…
這些我都認為確實能讓系統更上層樓,所以,小弟僅敢自稱這是80分的CAT系統(若一般用戶自行優化的系統是60分的話),
人外有人,互相尊重!
此外,最重要的,呼應一下bone13兄的萬惡貼文:小弟也使用農夫U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