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biaw 寫:herroyuihk 寫:高低頻都差滿多了
並不像說.....
耳機的高頻都是peak
低頻都很快就掉下去
ER4兄弟只是換個阻抗也差那麼多
做單體參數化的人要是可以這樣fit已經很高興了吧~
這張圖代表601的中低頻堆的好的話可能可以代表很正確的聲音阿~
蠻多耳機的中低頻都蠻平滑的,都蠻"正確"的。
在基音區,譬如說鋼琴上相鄰的兩鍵,總不能上下差得太離譜,
音量忽大忽小,這樣聽起來會很糟糕,
也沒有辦法傳達鋼琴家想要表現的正確的強弱情緒對比,
不但"音響性"不可得,連探究其"音樂性"也不可得。
所以一般中、低頻大致上都會做得蠻「平滑」的,
相鄰的音強度不會差太多,變化是緩慢的弧形。
不過放在普通房間內的喇叭是例外,無可避免的會受到空間的影響,
中、低頻(500Hz 以下)會上下扭得很厲害,相差可以到 15~25dB。
HeadRoom 提供的頻譜圖,上次有稍微提過,是用假人頭錄音錄的,
由於人耳的構造,譬如說耳廓上軟骨凹凸的形狀、耳道的長度、耳道的曲折..等等,
會對入射的聲波造成干涉抵銷和共振增益的變化,
所以在解讀 HeadRoom 的頻譜圖時,要把人耳因素考慮進去,
非常複雜,不像看普通在自由聲場測試的喇叭頻譜圖,只要平滑就好了。
我們人耳對很窄範圍的頻率上下變化,感覺不敏銳,但是如果變化的範圍很大,
譬如說橫跨兩個八度的音域,只要 0.5dB,甚至 0.1dB 的變化都可以聽出差異。
另外在特別敏感的中高頻區域,譬如說 2KHz-5KHz,
(對頻譜上來說是中高頻,但在音樂上使用的音階來說,已經是超高頻)
即使變化的範圍很窄,變化的幅度很小,我們還是可以很輕易的聽出差異。
所以 601 和 Orpheus 在這一段的差異,我們聽起來會覺得是很大的,
而這段的差異,就決定了兩支耳機不同的整體風格"印象"。
另外,除了頻譜,也就是頻率域上的強度變化以外,
決定聲音的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時間」。
發出聲音以後,各個頻率的能量隨時間的衰減變化,
譬如說圖上看起來中低頻同樣差不多強度的 701 和 HD600,
因為中低頻在時間軸上衰減的變化程度不同,
我們聽起來就會覺得 HD600 的低音比較「大片」。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HD600 的高頻比較弱,而我們對高頻比較敏感,
所以當 HD600 的音量開到聽起來和 701 差不多的時候,
當我們覺得總體感受到的壓力差不多的時候,
其實 HD600 的低頻已經開到比 701 強了。
HeadRoom 顯示的頻譜都以中頻對齊,
但是我們看到高頻弱很多的耳機時,
就要自己在腦海中修正,把該耳機的頻譜往上提,
這種耳機由於高頻弱的關係,"相對上",其實低頻就比較強,
由於整個頻譜不是單一區域對齊就能比較的,而是要看整體勢力的分佈平衡,
所以參考頻譜圖的時候腦海中要自行做這樣的修正,不然很容易誤判)
而 Orpheus 在時間軸上的反應速度我想應該是跟 601 差很多的,
這也是為什麼單看頻譜圖中低頻頗像,但是實際上聽起來還是不同的原因之一。
所以如果只有很簡單的頻譜圖,我們真的只能做很簡單的判斷,
還是很難想像這樣的頻譜圖實際上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但是不是說頻譜圖就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或者說頻譜圖跟聽感一點關係也沒有,
頻譜圖還是可以提供非常多的資訊,
只是有它的運用範圍限制,如果我們可以深入瞭解,
運用得宜,它還是可以給我們很多幫助。
另外 HeadRoom 的頻譜圖是大部分都是用他們的耳擴去推,
用不同的機器去推,結果可能也會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