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耳式耳機要用大的驅動器,還說是為了加重低音,真是笑死人了,我用8mm的驅動器還要想怎麼把低音控制到不至於太強。看看吧,這就是SONY的最新技術,感受一下小日本是怎麼蒙人的。
用這麼大的驅動器做入耳式耳機,是很危險的,如果真發揮出驅動器的水平,消費者的耳朵就很危險。我們公司8mm驅動器做的耳機買到歐洲,別人抱怨靈敏度太高有危險,還要求降低靈敏度。SONY真是為了利益不管消費者死活,居然還有中國人幫他們吹。
其實最早發展入耳式耳機的是ETYMOTIC,是一家從事聽力保護的公司。由於設計好的入耳式可以隔噪音,提高信噪比,所以可以在小音量下得到好的音質,也就說可以減小聽音音量,從而減小鼓膜所受音亞,保護聽力。如果嘗試過在公交車上聽音樂的人應該知道,用普通耳機必須把音量開到很大才能聽清楚,而用設計的好的入耳式耳機卻可以不必把音量開大就可以聽得很清楚。
但是入耳式耳機沒有低音洩漏,全部音亞加到了鼓膜上。而觀察人耳的等響曲線可以看見,人耳對低音不敏感。所以即使低音音亞已經很大了,人耳還不能察覺,但這時卻可能已經威脅到人耳的安全了。所以負責任的入耳式耳機不能把低音做太強,否則長期使用可能會損傷聽力。但我們看到SONY的入耳式耳機低音全都很強(這很討好消費者卻又把無知的消費者放到了一個很危險的地方),這次居然還用16mm的驅動器,是徹徹底底的不顧消費者死活。更讓人鄙視的SONY居然還大肆宣傳這一點。
作為一名耳機設計人員,我不建議用低音太強的入耳式耳機,但卻推薦在比較嘈雜的地方用設計優秀的入耳式耳機。
我只是以一個有責任心的耳機設計人員的身份提醒大家要保護自己的耳朵,聽力損傷很多時候是慢性的。不信去問問有責任心的醫生。或者看看歐洲現在對人的保護力度就知道些了。
我不是要攻擊SONY,我參與設計的耳機比SONY的高檔(本公司某世界著名客戶開發新耳機,把7506、7509、V700全部作為參考樣板並要求超過——至少不比SONY差),在51耳機首頁就可以看到本公司為某世界知名品牌生產的入耳式耳機。我只是對SONY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看不過去。如果象版主說的注意音量和聽音時間就沒事了,我想我也不用為歐洲的投訴而刻意降低耳機的靈敏度了——這絕對是真事。
此帖的類容是從我發在一電聲學專業論壇(聲學樓,一個從事音箱、耳機、揚聲器相關事務的專業工程人員論壇)裡轉過來的,所以有些專業名詞可能有些朋友看不懂。進百度搜一下,應該有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