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lon2000 寫:cnijney 寫:俺現在覺得,CM單體多少已經不是重點了,『調音』如何才是關鍵。
而最關鍵之點在於:『調的音是否合自己的菜呢?!』
這才是最重要的『勝負之處』。
同意您的論點
先不管是喇叭還是耳機
以揚聲器的觀點來看 多單體似乎是目前主流
但是好聽與否與單體數目又沒有正比關係
多單體的需求是源自分工的概念
發出高頻與低頻對於單體的物理特性需求差異很大
高音單體要輕 硬 以便於快速震動
低音單體 玩法很多 長衝程 大面積單體 或是小單體陣列
就是為了驅動足量的"能量"
讓適當的單體發出適當頻率的聲音 各司其職 相較於全音域單體理論上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但是考慮到分音器的存在就不是這麼直觀
先不講比較變態的電子分音玩法
一般被動式分音器本身就會造成功率號以及信號耗損 頻段銜接問題
耳機我認為因為空間限制 一直以來都是全音域單體的玩法
現在出現了新一代的小型單體(是一種壓電材料媽?)
自然就有人想把喇叭那一套用在耳機上
我覺得由於單體小型化造成的多單體玩法有可能會是一種趨勢
但是單體數目一直成長的趨勢我認為是暫時的 單體越多 分音器通常會越複雜
在相關的被動分音器最近沒有聽到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的前提下 很難維持這種"漲勢"
精闢而有說服力的分析.
在下只是個喜歡收藏耳機的俗人,蒙版友出清器材,弄到了一副號稱左右各有6被動單元,600omh的K240 SEXTETT MP版,(6+1)X2=14,14個單體感覺上應該是超完美發聲器?不過在鄙人的大木耳中倒不盡然每次都是如此...不過每次戴上去聽都有一種發思古之幽情
當然不是說它不好,一來有器材搭配(尤其耳擴推力不足,無法提供完美電壓擺幅驅動之),二來個人喜好音感問題(聽小品古典有些空間過大感,然而其顆粒感拿來配陳建年跟巴奈還不賴...),不過還是好幾次被它的HEADFIELD跟細節的表現方式震撼.
希望不是岔題,不過單體數量跟[好]聽,個人感覺其實不是那麼直接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