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錄到的不僅僅只是基礎音而已,當然也包括泛音等等其它音樂資訊,舉個例子,我以前聽MIDI音樂,總是會覺得MIDI的音色不夠真實,如果取樣只要取基礎音就夠了,那資料量不會很大,看波形也很單純,一個樂器的基礎音如果只是4000Hz這樣的話,那Cooledit產生波形就可以了吧?:P
嗯,這由學過音響學的朋友來說明會比較好:)
怪了,討論區有Bug
![無可奈何 :eeh:](./images/smilies/icon_smile_eh.gif)
--
全世界的個人網站版工中,最遜、最窮的一個就素偶
![無可奈何 :eeh:](./images/smilies/icon_smile_eh.gif)
我現在又有一個疑惑,平時大家不是都說人類的聽覺系統對於20KHZ以上的聲音就已經幾乎聽不見了...那如果在pcm中的pre-alias filter中把大於20KHZ的訊號濾掉,那麼不是只要取稍大於40KHZ的sampling rate的話就夠了?(要稍大於40KHZ是因為pre-alias filter不可能是ideal low-pass filter,並為了使reconstruction-filter設計的簡化)
為什麼後來的SACD還要把sampling rate定的那麼高,我覺得要把sampling rate定的那麼高的話,那在
pre-alias filter的部分也應該是有相對很高的截止頻率才有意義吧......可是如果我們的聽覺無法去聽到那些高頻的聲音的話,那麼SACD把sampling rate定的那麼高是否真的對音質有很大的提升?(當然SACD的quantization error會比較小,這必然是對音質有幫助)
新手...新手.......
我的認知是這樣
人耳聽不到的聲音不是不重要
事實上他們決定音色
這就好像單純聽某些喇叭高音單體的聲音是一堆雜訊,
但是跟中低音單體一起發生就是好聽的音樂了。
論述二:加超高音到上百KHz有幫助
實證:放給你聽,你真的聽出差別。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