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版上討論過,耳機的頻響不像在自由聲場的喇叭,追求的目標是平的,
因為耳機是以很近的距離,直接對著耳朵發聲的緣故,
所以如果頻響做成跟喇叭一樣,我們聽起來反而會覺得很不自然。
所以我們看到一般耳機的設計,由於耳機缺少低頻的聲波直接打在肌膚上的感受,
所以我們會覺得低頻很弱,為了補償這種效應,耳機的低頻在 500Hz 以下多半會隆起,
讓我們聽起來能獲得跟喇叭一樣多的低頻。
而高頻則是會做衰減,以模擬喇叭的高頻在空間中傳播的耗損以及被人體吸收的特性。
再加上 HeadRoom 的頻響圖是用假人頭錄音測的,會受到耳廓不規則的凹凸形狀的繞射干涉,
以及耳道長度的共振增益的影響,改變原本的聲波,所以我們會看到高頻有干涉引起的劇烈的上下震盪變化。
所以 HeadRoom 的頻響只能給我們作大概的參考,觀察每隻耳機大致上的分佈狀況,
但是我們很難從這樣的圖裡面去判斷,哪隻耳機的高頻是否太多,超出正常,
因為也許某個地方的高頻突起 10dB,才是我們聽起來正常的情況。
外界自然平直的聲響經過傳播,再到我們的頭部、外耳、耳道,
經過一連串複雜的聲波繞射干涉共振的作用,也許最後在耳膜量到的這個高頻就是應該要提高 10dB,
所以說這樣的頻響搞不好才是正常的。
也因為如此,所以 stereophile 雜誌會測試每一隻受評鑑的喇叭的頻響,
但是在評鑑耳機的時候,他們的工程師沒有測頻響,因為「耳機很難取得具有意義的頻響」。
喇叭頻響的理想是越平滑愈好,因為這樣越接近自然界的狀態,
而耳機卻不是,所以最後 stereophile 只測了阻抗和相位等電子特性的測試。
所以 SR325 的波浪更重,不一定代表染音更多,也許要有這樣的波浪,
我們聽起來才是自然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舉例,不是說 SR325 沒有音染,我的意思是我們無法從 HeadRoom 的頻響圖下這樣的結論。
最後再說到 EQ,EQ 有品質的好壞,不好的 EQ 對音質會有很大的影響。
譬如說像 foobar2000 內建的 EQ 就不太適合用來調整,它的 filter 設計會讓頻率的銜接產生很大的斷層,
聽起來會不自然。而且它會劇烈的改變相位,我們會覺得聲音有很重的數位感。
所以用 foobar2000 的 EQ 按照頻響圖調整,我們可能完全得不到想要調整的效果,
還會覺得音質下降。
使用 EQ 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譬如說,
當我們補償的對象不是 minimum phase system 的時候,例如我們是在混音的時候想改變音色,
這時應該要用 linear phase 的 EQ,以免修改頻率的同時,使該頻率的相位發生變化。
但是 linear phase 的 filter 又會產生 pre-ring,這對 audio 來說是很致命的瑕疵,
所以我們在作混音的時候,修改完 EQ 都要很小心的切換比對,注意 pre-ring 的瑕疵是否太明顯而能被聽見。
當我們補償的對象是 minimum phase system 的時候,譬如說想要補償房間聲場造成的響應變化,
這時就要改成用 minimum phase 的 EQ,這樣才能在校正頻率響應的同時,
校正系統的 phase response。
所以必須根據使用的對象和目的,選擇不同的 EQ,否則 EQ 可能反而會帶來我們不想要的副作用。
最後的最後,再提一下原音重現
有人說製作的時候經過混音和後製等重重的手續,聲音已經和現場收音的時候不一樣了,
不過其實混音和後製也是原音的一部份。
我們想要聽的是,音樂製作人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他想要表現什麼效果,就會利用混音和後製來達到。
所以以音樂的目的來說,不是只有現場原始的聲音才是原音,
而是包含混音後製的過程在內,一切的手段,只要是音樂製作人想要的,
都是原音的一部份。
譬如說現代流行音樂有一些特殊的人聲音色變聲的效果,
這種效果當然不是原始錄音時就唱出來的,而是後製加工修出來的,
但是這種加工的效果,就是製作人想要表現的效果,
所以它仍然是原音,或者是音樂「原意」的一部份。
只要我們能夠聽到這個效果,在大範圍內不至於偏差得太離譜,
可以領納製作人的苦心和意圖,這樣就音樂上來說,
我們就已經是達到「原音重現」的目的了。
所以音響上的「原音重現」也許不可能,但更重要的音樂上的「原音重現」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
(這裡的音樂製作人泛指音樂製作過程中一切經手的人,不是專指製作人。
好的製作人也會全程參與混音後製的過程,和工程師交換意見,指導工程師做出他想要的風格或效果。
甚至有的創作歌手、作曲編曲老師,也會全程參與混音後製的作業,
確保他的創作理念可以確實的被工程人員製作出來。
如果原始創作者都沒有參與,工程師根據自身的學識經驗、音樂理念或藝術修養所做的後製,
也可以視為是這個音樂創作整體表現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