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線材的盲測,已經有做過許多測試,
例如音響聖經裡面提到有一次音響展中作的測試,
結果是受測者無法分辨不同線材的差異,
不過個實驗被 TAS 的編輯非常不認同,他認為測試的環境因素,
和舉辦測試的工程人員的預設立場,
以及實驗的設計,和使用的設備,造成實驗的結果沒有分辨的意義。
我自己個人的經驗是,線材當然有差異,
盲測也測得出來,玩樂器的朋友可以自己實驗,
更換電子樂器例如吉他輸出的訊號線錄音下來,
你會發現錄下來存在電腦中的聲波檔的音色特性有很大的不同。
檔案就靜態的存在硬碟裡,這是可以反覆驗證檢驗的,
也可以用機器運算分析的,
比不精確的設計,稍縱即逝的盲測環境要來得更有證據和說服力。
對於喇叭系統來說,電源的影響力,尤其是插座接頭的影響力,
甚至比線材還要更大,因為這會造成喇叭音場的劇烈變化,
在耳機系統上反而比較不那麼明顯。
而 100 萬系統聽起來跟 10 萬的系統差不多,這也是有可能的,
搭配得不好的話,會衰聲是必然的。
然而除了搭配的問題以外,JBL, Infinity, Revel 做過聯合實驗,
將受測者的雙眼蒙起來,不讓受測者看到喇叭的外型造型與售價,
以兩組的受測人員(專業音樂工作者,所謂的專家組,和一般普通的聽眾),
測試多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曲目,然後評分選出認為聲音最好的,
測了十多組不同價位類型公司的喇叭,
結果一對 30 萬的喇叭被評價為其爛無比,
反而五萬五千的喇叭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這會很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我記得是這一期還是上一期的音響論壇,
總編劉漢盛寫的序言就提到,其實他聽過許多喇叭,不見得高價就一定好聽,
他聽過許多平價系統其實表現同樣優秀,不過由於他是媒體人不方便明講。
也許我們不見得會認同劉漢盛先生或者音響神壇種種怪力亂神的言論,
不過音響這種東西,還真的是講究資歷的,如果你沒有聽過那麼多,
你是不會知道啊,原來其實所謂的低頻是這麼回事,
我以前以為我已經聽到很好的低頻,其實根本連邊都摸不上。
唯有聽過經歷過比較過,有這種經驗,你才會對聲音有更開闊也更深入的認識。
所以即使我們再怎麼不認同劉漢盛的某些說法,以他聽過看過的龐大數量的音響的經驗,
平價或低價系統其實也有不輸高價系統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
就音響販賣這種毫無標準信口雌黃的怪異商場來說,這也是非常合理的一種現象,
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stereophile 最近測了 Escalante Design Fremont 這對喇叭
http://stereophile.com/standloudspeaker ... ndex4.html
定價 58萬多,你可以看到非常離譜的測試結果,
可以說這對喇叭的設計者好像完全沒有讀過喇叭設計的學問,
可以說一個小學生隨便拿幾個零件在自己家的車庫裡拼裝也可以湊出一樣的東西。
用這種喇叭放近代在業界標準系統上(+-3dB 甚至 +-1dB)錄音、混音、後製製作出來的 CD,
你能寄望聽到什麼?
而便宜一半不只的 20萬的 Dynaudio Confidence C1,則有著令人驚嘆的現代最尖端的喇叭工藝水準
http://stereophile.com/standloudspeaker ... ndex4.html
這麼說起來 Dynaudio 的 CP 值就一定很高囉,20萬擊敗 58萬。
這可不一定

譬如說 Dynaudio 的 MC-15,大約四萬多,
但是這對喇叭的平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他的 75Hz 有一個峰值,
(雖然規格上標 55-21KHz +-3dB),
如果你專注於低音貝斯的聲音,把低音貝斯彈奏的音階從整個音樂中抽離出來,
清楚的去分辨到底低音貝斯彈奏的和弦根音是哪幾個音,
你會發現當低音貝斯彈奏到某幾個音的時候聲音會突然變得非常大聲,
完全破壞原本音樂當中低音墊底的平衡設計,貝斯手好像突然抓狂一樣,
聽起來其實是會令人噴飯
而且整個低頻的殘響拖得非常非常的長,
也就是有人提到的低頻散成一片一片的。
在這樣的喇叭上放一些音樂,你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
但是一旦放低頻很多的音樂,大概連十秒鐘都聽不下去。
(測試時我已經將 MC-15 自己的腳墊拿掉,放到腳架上,
所以可以排除桌面共振的問題,同時我移動過喇叭距離背牆以及在房間中的定點位置,
所以也可以排除是房間長度駐波的問題。除了低頻的問題以外,這對喇叭也沒有細節,
大概是被低頻給淹蓋過去,我的耳朵有對齊高音單體,不過仍然什麼都聽不到,
我以為理所當然應該自然聽得到的東西,原來其實是這麼的難以聽到,
難怪一般普遍印象要耳機才有細節.... 其他音場跟定位就更不用提了)
我朋友說,以同樣四萬多的價錢,他當初買的那一對,顯然 CP 值要高非常非常多
舉這個例子就是說,雖然 Dynaudio 有做出了 CP 超高的最高的工藝水準,
但是同公司也有做出 CP 很低的產品(一方面也是因為台灣的售價,
不過如果是我要買的話,不管 CP,光是他的低頻表現我就絕對不可能考慮,
實在太慘了,沒有一首有 75Hz 低頻的歌能讓我放得下去的)。
而售價 58萬多的喇叭,不見得就真的能在全方位贏過 20萬的喇叭,
甚至可能如同拼裝玩具般的品質。
所以買音響看廠牌,看價錢,都是不準的。
那靠自己聽呢?我認為也是不準的
因為一定有很多盲點是我們不曾注意到的,
(譬如說有多少人,除了學音樂的人以外,
在聽音樂的時候會去注意錄得很不明顯的貝斯彈奏的和弦根音的"音階"?
有多人人會去注意除了主旋律以外,伴奏樂器的和弦進行和和聲變化?)
沒有旁人提醒:「你聽,其實這裡有什麼什麼問題」
我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發現那樣的聲音有什麼問題,
更慘的是一旦發現,就一輩子也忘不掉了,所以木耳真的是幸福的
這樣講相信大家包括我自己都會很不服氣
不過即使是所謂的金耳朵的專家,在盲測中也不見得能夠順利通過,
何況未受過訓練的一般聽眾呢。
例如我認識的後製師他非常厲害,可以有人腦 EQ 校正的能力,
你給他聽一段經過 EQ 後的音樂,他可以立刻知道你動了哪些頻率的 EQ,
調整了多少 dB,作用的頻寬範圍大概多大,然後把他反校正回來。
他也可以清楚的分辨房間的反射殘響和原始直接音的差異,
可以在腦海中自動把反射音跟直接音分離出來。
我們一般進入一個房間中聽到喇叭的聲音其實都不是喇叭直接的聲音,
而是混合了房間的 response,但是我們沒有分析分離的能力,
所以常常見到很多人不重視房間的聲學處理,因為不知道其實自己聽到的聲音都是受房間左右,
他沒有受過訓練分辨直接音和反射音混合的作用,所以以為沒有太大的差異。
(事實上你在房間中移動任何一個位置,聲音都會有劇烈的變動)
這麼厲害的金耳朵應該已經超出常人的聽力水準了吧,結果盲測 ABX test 他一樣無法分辨
在台北開專門錄古典音樂錄音室的一位大大,以前在德國留學時,
學校的錄音工程學生曾一起測試 DSD128 vs 24bit/192KHz PCM,
結果是大家都分辨不出來。
甚至去年的 AES 的一篇論文,比較 CD/SACD/DVD-A,
結果統計數字也是即使專家們也大都無法分辨。
既然專家們盲測都會失敗,一般人盲測會無法分辨衣架和怪獸線也是正常的啦,
所以其實不用太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