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hpj 寫:tmnext大解說的真好
看來後端的選擇是比線材重要的
啊,我的意思不是這樣的,因為寫得太混亂可能會讓人誤會,
我用條列式把重點整理一下好了
1. 盲測在學界和業界已經做過許多次和許\多種類的測試了,
有的測試是很粗糙的,有的測試有比較嚴謹的實驗方法和測試環境以及專業的設備。
很多測試的結果都顯示人在盲測的情況下是無法分辨許多我們原本以為會有的差異,
但是這是否就代表我們真的無法分辨這些差異,我個人是存疑的。
例如 TAS 編輯的反駁,或者我舉例可以用錄下各種不同訊號線聲音的方式來檢驗差異,
顯然差異是存在的。
所以有極大的可能是目前盲測的實驗方式在測試方法上有缺陷會干擾我們的判斷,
使最終統計的數據無法呈現具有意義的結論。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真的無法聽出一些差異,純粹只是迷信價錢和品牌或廣告效果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說所有盲測測不出來的差異就代表我們一定無法分辨,
因為盲測的方法並不一定是盡善完美的,盲測一樣會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影響的。
2. 更換線材我個人認為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有些線材造成的差異之大,
並不只是調音而已,而是會造成整個系統恐怖的蛻變,可以說好像是完全換了一整個系統!
這個唯有親身聽過就會明白這種恐怖的經歷是什麼,而我個人的經驗,
電源對系統的影響更是巨大,在後端投資數十萬,結果換個前端的電源,
可以聽到讓人臉都綠了,感覺好像後端都白投資了,對聲音決定性的關鍵樞紐,
對整體表現的深遠影響,竟然還比不上區區的一個最前端的電源。
3. 最後就是因為前面提到價位的問題,所以我想要探討一下長久以來一直有的「以價論聲」的這個概念,
其實應該是要「以聲論價」才對,而不是倒果為因,可是我們不知不覺之中,
就漸漸的吸收了這種觀念。
其實在一些產業當中「以價錢論品質」「一分錢一分貨」可能是沒有錯,
但是在音響業界中,在這個群魔亂舞百家邪說充斥的變態市場裡,
「以價論聲」是真的不成立的。
我舉了多家音響公司自己作的實驗作例子,也舉了音響神壇中見多識廣的主編的真情告白作例子,
說明這不是我個人的偏見,而是業界商界真實存在的事實。
當然不是說我們現在隨便去買 1000 元的 O~Sucks 喇叭就可以跟百萬音響拚,
而是說在中間價位,其實我們就可以買到製作用心,
具有堅實的技術團隊作後盾,研發出來的具有相當水準的產品。
而有些售價昂貴的音響,其實根本胡作一通,完全是用造型廣告包裝唬人。
由於我們一般對聲音沒有很精密的訓練或認識,缺少豐富的比較經驗,
譬如說拿個殘響效果器調整比較各種殘響量對於聲音變化的差異,
同一首歌的幾個小節反覆播放修整聽到要反胃
作這樣無聊的工作反覆比對一天八個小時
聽的音樂類型通常也只侷限在很小的一部份範圍,
用少少的幾種類型或者幾片 CD 甚至幾首曲目甚至幾個段落來測試,
就是一首歌裡面,可能我們也只聽到人聲的主旋律,
而忽略伴奏的和聲,打擊的節奏,背景的細節,或者歌唱演奏者曲折細膩的精妙所在,
而只專注在最吸引我們注意的一小部分,無法全面觀照吸收對於音樂整體同時發聲呈現的所有元素。
這樣就會使得我們的判斷顧此失彼,可能我們只注意到這組系統小部分的優點,
卻渾然不知他其他方面重大的缺點瑕疵。
(譬如說,我們知道 MC-15 的低頻有問題,但是無法判斷是哪裡有問題,
沒有辦法一聽就聽出是 75Hz 的量過多,和殘響過長,
也不知道哪些樂器在彈奏時會彈到 D2 (73Hz) 這個音,
特別去注意這些樂器在彈奏到這個音時 MC-15 的表現,
以及立時對整體音樂各聲部的組成平衡的影響,
甚至是完全不知道 MC-15 這樣的低頻是不正常有問題的)
因為我們有這種判斷上的盲點,所以更容易陷入以價論聲的陷阱,
被廣告、品牌所迷惑,越聽就會覺得越好聽
所以音響界裡有一些明明作得很爛賣得很貴的廠商仍然可以生存,
就是這麼自然,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結論就是
a) 受測人員的素質和經驗
b) 測試的樂曲類型
c) 測試的方法和環境和設備
d) 測試方式的設計
e) 最終取樣樣本的統計數字和統計意義的效力以及解讀人員對數字的解讀方式所做出的結論
以上各項因素都會影響盲測結果是否具有參考的價值,
因為變數這麼多,又這麼不可靠,就是專家也會暈頭轉向,
所以測出衣架和怪獸線一樣,也是正常的啦,
大家其實一笑置之即可,不用太過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