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从耳机到耳罩,越来越长...)

所有形式耳機與耳機驅動器相關討論,耳機系統專區.

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从耳机到耳罩,越来越长...)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二 9月 23, 2008 6:56 pm

听起来很美——有关耳机的一些体会以及习惯性感慨


关键字:Ipod, 动铁,UM2,发烧入耳,耳放,Low-Fi,监听…

自从2008年,我的blog就开始有逐渐演变成年纪的趋势了,想必大家已经把这里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虽然统计数据显示这里曾有过15000的访问量…

之所以更新的如此缓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能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东西太少了。我以为日记的主要内容盖多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以及生活的鸡毛蒜皮,但是这些东西仅仅是对我自己有那么一点点意义而已,我也知道没有人关心,所以一直就懒得白费这个力气…

接下来我要写的是一些关于听音乐以及耳机方面的知识和我自己的一些小心得,我知道也许这些东西对大家的吸引力还不如唧唧歪歪或者婆婆妈妈,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会认可这些文字的价值…

是的,我想表达的就是,我希望自己blog里的文字,从信息的层面,大家伙儿有意义。对耳机不怎么感冒的朋友们看到这里就可以忽略以下的内容了,不过如果你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这里的音乐爱好者,或者是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朋友,请你看仔细了。

首先,致所有喜爱音乐的朋友们一句话:每个人对于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够欣赏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就是发烧的最高境界了,共勉。

接下来我会将自己使用的一些器材逐一为大家做一些介绍,顺便普及一些相关知识,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其中一定有胡扯的成分,欢迎高手指正,大家互相交流是一件好事情。

我的第一部CD机是SONY的D223,二十年前的古董机器,到现在还能用,如今也是传说中神器级别的CD机了,它的特点是1bit的DAC,超级强大的kss350伺服系统(管用20年),解码,运放和后极放大三片独立设计,因此可以输出非常优秀的音质。缺点是费电,不防震,当然,能克服这两个缺点的CD机无一不是在音质上做出了让步的结果。

为什么要说这个CD机呢,因为是这部启蒙设备养成了我现在的听音取向,就是习惯干净,结实的声音。注意,是干净不是纯净,因为D223的后极放大(DBB音效)还是有比较明显的音染的,只不过染的很舒服,后来我又用过很多随身CD机,它们为了刻意讨好人耳,或者是出于制造成本的考量,声音都染的数码味极重,因此我不得不玩了一段时间的MD。自此我的立场就变成如果声音染的不对我的胃口,我宁愿不要染。在MP3大行其道之后,我的选择就成了素有音乐白开水之称的Ipod。关于Ipod,后面我会有详细的说明。

也是在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多年以前的一部CD随身听,对我的潜移默化。如今再把这个老古董翻出来听,感慨万千。是啊,还是那干净却不纯净的声音,暗合着那令人久听不厌的Hi-Fi精神。也有一部分人痴迷于那丝丝入扣,分崩离析的纯净声音,这是走声音解析的流派,近来似乎开始热门起来了….

然后说说Ipod,我是一路从Ipod mini, Ipod photo U2, Ipod nano, 再到Ipod video2的。基本上就是在Apple这条贼船上下不来了…Ipod 总的感觉就是白开水,EQ功能纯粹是摆设,相对于它的售价,唯一能让我感觉好一点的就是它输出的音质很干净,底噪控制的也不错。就像我之前所说,如果声音染不好我宁愿要原本的声音。因此,在接下来我评说耳机的时候,标准信号源会使用Ipod photo U2,虽然Ipod的声音比较干巴巴,但贵在声音真实,对耳机的表现评价也会相对客观一些罢,我这样子想。

纵观这些年的Apple播放器,也出了不少代了,总体给我的感觉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最早接触到的mini,据说Apple在出厂前对mini输出电平的控制标准高出它后继机种的一倍。再从第4代Ipod photo到现在最新的 Touch基本上也是一蟹不如一蟹,中间虽然有一款 Ipod classic 据说更换了水晶的芯片效果很好,但是改变不了apple 播放器越来越便宜的同时越来越差的大趋势,我也不晓得什么时候自己就该从苹果这条贼船上下来了…. 很快apple又要出新品啦,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期待呢…

此外,有关Ipod nano, 它的声音我非常地不满意,推力很大,但是音色有些粗,当然如果不是非常挑剔的话其实也无所谓,很不幸的是,我就是个鸡蛋里挑骨头的贱人…. 对于闪存式的MP3,我反而会觉得更便宜的 Ipod shuffle有对得起自己身价的音质。我现在使用的是Ipod photo U2(以下简称U2)和Ipod video 2代(以下简称IPV)这两只硬盘式的播放器,抛开性价比不论,我认为这两个播放器如今还是算得上优秀的便携式MP3。而IPV相对于U2,还是有些声大力粗的感觉,因此个人还是喜欢U2多一些。

题外话:关于传说中的发烧神器Imod。如果单单是使用耳机的输出,那么IPV的推力似乎在U2之上,而如果使用Idock将前极信号直接输出的话(Line out),则第4代的Ipod U2在输出上大大高于第5代的IPV,网上也有传言说4代Ipod拥有最强大的前极输出,因此就有发烧友自己DIY了传说中的发烧神器Imod,原理是跳过4代Ipod的后极放大,将前极信号直接耦合到耳机输出。流行的耦合方式是通过一组4.7u的电容。关于这个发烧神器Imod在发烧圈里已然是沸沸扬扬了,不过我怀疑这个有炒作的成分,主要是那个4.7u的电容让我想起了音箱高音单元的分频耦合。对于一般的音箱,在没有使用分频器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一个4.7u的电容来滤掉通向高音单元的低频信号,作为分频的廉价解决方案。为什么Imod也是4.7u呢,我估计是因为这种电容最常见,成本也低。在Imod上面很可能就是用音箱高音单元的分频耦合类似的方法去过滤前极的信号,当对中频和低频信号进行一定的衰减并减小了有效输出电阻之后,于是声音变通透了啊,解析也上去了啊,什么声场都出来了啊……

我相信Imod会比较适合走解析路线的发烧友。我自己也改过攻放和音箱,在我而言,真要改机器的话,遵循的是不改变其原有设计的前提,基本上就是使用更高级的元件更换功放内原有的器件,或者是将箱子内的廉价分频电容替换成分频器而已。而像Imod这样改电路其实对声音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固然这样做的烧友有自己的理由喜欢这样做,但是不保证这样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因此常在坛子上泡的兄弟需要有自己冷静的判断。

题外话的题外话:解析,低音,和频率响应。解析是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解析派的中坚力量就是ER4(一款经典动铁耳塞)的拥趸,俗称小4党。其实我的听音习惯是非常接近小4党的,我也很喜欢ER4的风格,只是它那恐怖的佩戴方式使我最终放弃了(两根小棍子硬插进耳朵里)。这里要说的是关于ER4为代表的解析路线在声学上的特征,但凡是因解析力强大而被烧友趋之若鹜的耳机(耳塞),必定是低频质高量少,中频清爽而高频一飙飞向天际的类型,如果你喜欢听歌手口腔内打转的口水声,小提琴的松香味或者吉他弦上流光溢彩的泛音,恭喜您具有小4党的潜质。不过欣赏这样的声音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一个交响乐演奏,你可以清楚地听到 每一个 乐器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都是分开的,再一口气灌到你的头脑里去。同时耳朵里插着ER4这两根小棍子,就如同戴着听诊器一般。因此解析高的耳机初听惊艳,不太适合久听。

我自己分别去听过歌舞剧,音乐剧和交响乐的现场,真实的现场声音却是水乳交融而又有些平淡的。唱片里的声音都是录音师们用那些稀奇古怪的设备一层一层抠出来放给我们听的,我也是一度向往那‘高保真’口号下的真实现场录音,后来才惊觉那真现场还不如那号称‘保真’的声音来的好呢…

关于解析的话题我在后面讲到铁三角SQ5的时候还会提到。下面我要说的是高解析下的音场定位,因为高音的指向性强于低音,而强化解析的耳机必然注重高频这一段,因此这类耳机在音场定位上也会显得有一些优势。可是我要说的是,其实那都是幻觉…. 玩箱子的人都知道,高频单元的摆位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环绕立体声的声音定位的准确程度,主流的多媒体环绕音箱的卫星喇叭干脆就是一个高音单元,全频带的单元都舍不得用,同时Subwoofer(就是低音炮)基本上是随便摆,只要解决好驻波的问题就OK了,因为人耳对低音的方向性不敏感。那么在耳机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将高频的部分解析做好,分离度做开,甚至给一些增益(一些耳机放大器上的音场增效就是对8k-12kHz人耳敏感的高频段进行增益)那么音场自然就会感觉宽广了。不过很可惜,那都是幻觉….

原因是如ER4这样的耳塞不比箱子或者是大耳罩,它的声音不通过耳廓,是直接达到耳膜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听到的声音完全不是自然能够听到的声音,除非去找极为稀少的人头录音(就是将麦克风塞进人头的模具进行声音采样)… 所以…. 耳塞的音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幻觉,大部分的封闭式小耳罩的音场基本上也可算作是幻觉… 那些痴迷于音场和声音结像的烧友,一定会在真正的现场惊讶于自己为什么啥也听不出来了,没错,这就是‘拥有庞大声场’的耳塞如何将你的金耳变成木耳的原因…

讲完了高音,再来说说低音。耳机都有一个频率响应的概念,就是在回放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时候的增益和衰竭。除掉虚标严重的山寨货,不少耳机都有20-20K Hz的频率响应,有一部分甚至能到15-25K Hz。不少烧友非常关注耳机在低频的下潜和高频的上探,并声称自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区别…. 先不说人类能不能听到20-20K Hz之外的声音,实际上包括最顶级的大奥和STAX静电系统在内的耳机在200 Hz以下都有非常大的衰减,换句话说,50Hz的声音它能不能放?能放,可惜放出来的声音小到你听不见而已…. 18Hz的声音它能不能放?能放,可惜就算它放的再大声,那也是给大象听的耳机… 高频的状况也好不了多少,在15KHz的地方大多数耳机都有明显的衰减。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听的MP3文件,因为是有损压缩,因此对于160Kbps左右码率的压缩音频来说,在18KHz的地方电平是平直的!往上的‘高音’被压没了,你还能指望耳机给你放根本不存在的声音么…

综上,200Hz以下和18KHz以上的频响延伸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没得放(压缩音频文件里压根儿就没有两头的信号,除非用Lossless或干脆不压缩),二是放不出(几乎所有耳机在高低两头都有很大的衰减),三是放得出你也听不见(少数生有超越人类的‘神耳’的大佬除外)

关于频率响应,请大家参照以下这个图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0&graphID[]=303&graphID[]=657&graphID[]=165&graphID[]=459

这里有4款耳机(塞)的频率响应曲线,供大家参考,其中只有ER4B的曲线在20-2KHz的地方比较平直。同时我自己在家专门用来放低音的12寸单元口径的大炮(Subwoofer)说明书上也标明了即便是这样的怪兽,在50Hz的地方也有明显的衰竭,因此指望小耳塞回放它们标称指标的极限频率并且你还能感觉的到,基本上也可以称得上是幻觉了…

顺便谈一谈Subwoofer,也就是低音炮,现在不少多媒体小塑料箱子也敢号称低音炮,并且指标都标得很吓人,但是我自己的那个用脸盆那么大的单元的炮在非倒向设计的情况下,根据声学理论计算结果最低也只能下探到35Hz左右,而它的低通分频点就在200Hz,即200Hz以上的声音它根本就不放…. 如此一来这只Subwoofer在家里的定位就很尴尬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根本就不响,完全摆设一般,或者是其实也响,只不过我听不见…… 早知道买个低音潜不下去回放又失真的便宜货,至少还有个动静不是…

总结一下,那个频率响应曲线的图,基本上在200Hz以下和15K以上的区间,耳机(耳塞)都会有明显的衰减,但是没关系,人耳不敏感。重点在于200—2KHz这一段是否平滑,因为这是耳机最要做好的一段。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ER4B,它在高频上的衰减比较平缓,15KHz左右有一个反常的增益,这就是之前所说的走解析路线耳机的典型特征,就是高频表现一定要能飙多高飙多高,此处找到了声学上的证据。

题外话:耳机的阻抗。阻抗是衡量一副耳机好不好驱动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包含了线圈,器材的电阻,和期间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也就是电抗。理论上耳机交流阻抗和直流阻抗应该不等,但实际上大多数常见耳机的阻抗还是很稳定了,也有少数例外,比如在极低频阻抗上升的Koss PP, 以及在2KHz阻抗会减小的ER4B,另外一款使用动铁单元的舒尔SE530在高频段也会出现阻抗减小的现象。关于阻抗变化的原因不明,相关参考资料请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6812.htm 我大一的时候模电学的不好,实在是不好意思,关于阻抗的问题,还望有高人指教…

在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关于阻抗匹配的问题。一般来说,50欧姆以下的耳机都算作低阻抗耳机,市面上常见耳机的阻抗在16—32之间,而常见的随身播放器输出阻抗基本上在16到50欧姆,就是说,基本上都可以直推,只有少数例外。阻抗再大些就有必要使用耳机放大器了,也就是俗称的小二房。120欧姆—300欧姆算中阻耳机,这一档的产品不多,像HD650这样的不少经典耳机就是300欧姆的。而阻抗是作为监听耳机的工业标准600欧姆的耳机就属于高阻了,如今600欧姆的耳机越来越少见了,另还有AKG K1000这样的超级难推的另类经典存在。

阻抗这里也有一个图表,可供大家参考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3&graphID[]=303&graphID[]=459&graphID[]=165&graphID[]=657

阻抗是作为大家衡量一款耳机推不推得动的参考指标,实际上关于这点,还有一个指标同样重要,就是灵敏度。通俗来说,灵敏度就是输入1个毫瓦的功率,耳机能够回放声音的量度也就是声压级。一般来说,耳机的灵敏度分布在95dB—120dB,而110dB的声压就已经到达损害听力的程度了,一般我们听音乐都是在100dB以下的音量,因此这时候耳机的输入功率其实非常低。但奇怪的是一般随身听两个声道的输出都在10毫瓦以上,我不知道这个输出功率是在什么样的输出环境下计算得到的,但是一向有推力足著称的Ipod 4 代在驱动UM2这个灵敏度高达119dB的耳塞的时候,我必须将音量开到90%左右才觉得音量足够(好吧,我是半聋子),更奇怪的是当换成阻抗更高,灵敏度却更低的Koss PP的时候,只要80%以上的音量就可以了(而且相对于UM2的入耳设计,Koss PP还是单元大很多的耳罩)。关于这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Ipod的推力会衰减,但是我怀疑我自己的听力显著衰减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灵敏度和阻抗的关系大概可以通过每下降3个dB阻抗提升一倍的关系来换算,因此千万不要以为阻抗低的耳机就一定推的动,还要参考它的灵敏度。据一个例子,还是刚才的响应曲线图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0&graphID[]=303&graphID[]=657&graphID[]=165&graphID[]=459

我们可以看见 森海塞尔的HD201的相应比Koss PP 迟钝的多,但是它的阻抗却比Koss PP低,原因就是HD201的灵敏度低,所以它反而比阻抗更高的PP难推的多。

另外关于推不推得好的问题,就是在阻抗匹配的情况下,达到听音乐的音量之后,推不推的好取决于放大器的电压摆幅,功率储备以及电流输出能力等等复杂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介绍HD201这个很另类的耳机的时候详细说到。

我会写下以上这么多晦涩的信息还有一大堆术语的原因并不是在做科普(我自己也没专业到这个份儿上),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对耳机有一些更加基础的认识,这样在查找相关信息的时候,能够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当代,人们购买行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是大家为了消除这个不对称的常用信息传媒,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但是过多的冗余信息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无据可凭。因此我们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款耳机,搜索引擎上靠前的结果,无非是一些机构或个人的评测而已,基本上说好的多,甚少负面评价。一方面评测者的结论都偏主观,另一方面商家想卖这个产品,一定要说它好才可以,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有自己的判断。首先可以通过检验评测报告中说好的理由是否充分,此外看它的理论依据是否自洽,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款产品的特点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如果连适合自己的风格自己都不清楚,加上对外来的信息没有一点判断,那么这种发烧就会沦落成盲从和意淫了,大家说是么?

我曾经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里总结过一句话:我们当今所处的所谓消费社会最大的基本功能已经从资源的合理分配转变成为用一切办法去创造本不存在的需求。 这句话我觉得用在现在的商品导购上非常合适,用耳机的选购来说,网上到处是林林总总的所谓‘劝败’文,就是一个耳机多么多么的出色,或者是加上什么什么东西能如何如何提升之类的信息,我真的很难不将这些信息与其后面的商业因素联系起来……再加上耳机的喜好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用户作出的评价在我而言也没有参考价值,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将自己喜爱的部分拿出来说,未必他喜欢的别人都喜欢,另一方面一般用户也很难说出来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去揣度烧友们的词句实在是非常困难。因此有机会的话,还是要自己去听,多比较有助于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再有就是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这篇文章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并借此具有分辨信息可信度的能力。

打一个比方,说现在耳机的广告说阻抗小的就好推,不要信,说这个耳机标称能到25KHz的高频所以解析力无敌,不要信,说一个阻抗只有二十几欧姆的动圈耳机一定要加耳放才能推好,也请不要轻易相信。至于什么低音下潜深,音场宽阔,动态强烈云云这种形容词,通通不要当真,耳机基本还是一分钱一分货,指望清水变鸡汤指望不上的,我们最多还是从自己能接受的价位去寻找一款自己喜欢的风格的产品,其实就足够了。


接下来我就要具体地来介绍我自己映像比较深刻的耳机了,其实算下来,这十几年,自己花在音响设备上的钱林林总总也有好多万了,但使用的设备一直还是停留在发烧的初级阶段,也有人劝我像我这么入迷的人最经济的方法就是一步冲顶,我也承认一步冲顶是比较省钱省力的方式,但是对我来说,顶极的东西自己未必就一定喜欢,另一方面也少了很多在摸索过程中的乐趣,如同爬山,坐索道上山顶固然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但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上去时候的滋味又截然不同,更重要的,就是当你欣赏完山顶的风光之后你就没有别的追求了,你不太可能退而求其次再去走半山腰,因此,这一路上的风光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最重要的是,前方永远有更美的景色等你去发觉,这种感觉才真的是发烧所追求的吧。

如今网上‘劝败’的方式使得不少人刚发烧就冲顶了,这烧的够快,但不久往往会‘退烧’,原因就是自己没有随着设备一步一步提升的过程,一下子上了最好的设备,惊艳之后就往往失去了原来的热情,因此冲顶是发烧最省钱的方式,同时也是退烧最快的一个方法。实际上耳塞到3210就算是冲到头了,最新还有一个UE11pro。耳罩就比较烦了,你买一个AKG的旗舰K701,也不贵,不到3000块,然后怎么地也要加一个英国的Solo二房才对得起它不是,那就再花个4000块吧,完了你不上个独立的DAC解码器又说不过去了… 或者前面再加一个8000块的CD转盘?有了这些东西,一个再生电源总还是少不了的吧…… 往后再要买正版CD就是没完没了的无底洞了。 至于玩箱子,对不起,箱子我还没听说过有顶,玩箱子往前可谓是无边无际啊… 娃哈哈哈~~~~~~~

我不知道以我现在的步伐什么时候能够走到顶,但是感觉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里将自己的设备做一个小结,算是在发烧+败家之路上一步一步艰辛走下来的血泪史吧…

首先从… 便宜的开始吧…

SONY高档磁带机原配耳塞。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有好几个高级的磁带机,都是当年的旗舰产品,直接从日本带回来的。相当于现在MP3里面的D9或者是B&O的小飞碟。其原配的耳机型号都已经不记得,现如今早已流失或损坏,但回想起来,它们的声音非常不俗,可以磁带的音质有限,如果拿到今天,我相信不会比我现在用的任何一款塞子来的差…

SONY 801,805,818。 索尼的廉价耳机大概是我这样年纪的人都会映像比较深的产品了罢,这些耳机总体就给人一个感觉:脆。 即使是这样,有一段时间我还是非常迷恋那如同鞭抽的低音…. 后来SONY廉价耳机大行其道是在国产山寨货流行之后了,对于我国的山寨耳机事业,这一系列的SONY耳机,想必也是意义非凡吧…

爱华V16,V553(假)。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刚刚有了一点发烧的意思,于是花大钱(对当时的自己来说),去买了一条爱华的V16,这条第一次自己买的耳塞在当时带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可惜没多久就被我连随身听一起弄丢了…… 于是又去买了当年炒得沸沸扬扬的V553(注意了,败家的开端),可惜那时候人小不懂,买了一条假货,其特征是灵敏度非常低,声音纤细,也不晓得为什么我还是听了一段时间… 后来送给别人用来听英语口语了…

森海塞尔MX300,MX400。这两条塞子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后来假货尤其多。我很喜欢当时的这两条塞子,并通过与山寨厂出的假货对比,得出如今国产仿冒品的技术已今非昔比的结论… 但山寨做到真假难辨还是小意思,最厉害的,是做到Ipod原装耳塞的境界

Ipod原装耳塞我有4条,也是经典了,从最近的Nano 3配的耳塞看,Apple应该是换耳塞了,我这里说的,都是经典的苹果耳塞。苹果耳塞的素质其实是相当不错的,还记得之前的那个频响曲线图么?我们可以看到苹果耳塞在200—2K左右的响应是比较平顺的,也就是说,这个耳塞的基本素质还是可以的,在欧洲老外们用的最多的也是这个耳塞。但是在国内,苹果耳塞恶评如潮,我一直以为原因是山寨出的仿冒品太泛滥,后来有机会听了一下所谓的‘真’苹果耳塞,也就是在国内买的Ipod原配的,感觉还是一个烂。于是我怀疑这个‘真’苹果耳塞其实也还是山寨出的,否则怎会比我4条从伦敦苹果旗舰店买的真耳塞差别如此之大呢 …. 最后,苹果耳塞是要带套用的,虽然看起来丑些,但坚决要带~~~~~~

说起,山寨从做真的假货到做假的真货,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传说中的IBM原装硬盘盒。IBM的假货硬盘盒原本满世界都是了,后来出了所谓的真·IBM原装硬盘盒,后来这个真IBM原装硬盘盒也出了仿品,我买了一个所谓的真IBM原装硬盘盒,后经查证IBM只是出过少量的40G硬盘套装,没单出过什么硬盘盒…… 换句话说,我买的‘真’IBM原装硬盘盒其实很有可能也是个山寨货… 奸商狡猾的,出两个假货其中一个更假,于是消费者就会本能地以为另外一个不会再是假的了… 不过好在我这个‘真’IBM原装硬盘盒还算合用,仔细想想,其实山寨和IBM干的是同样的勾当,只不过山寨将100块的东西冒充200块的卖,而IBM是将200块的东西硬是卖到400… 我现在是只求山寨能将产品的性价比再作好一些而已了…

说完传说中的IBM原装硬盘盒,我还想说说另一款传说中的耳机极品 B&O的A8。A8是B&O推出的随身播放器的标配耳塞,说起丹麦的B&O,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走贵族路线的厂牌,它出的随身播放器价格贵到令人发指,而且还很难买到,至少我在英国的时候找了一阵子买不到。而如今它出的随身播放器的原配耳塞在国内却是红红火火,大家无不津津乐道。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B&O有单出过它家的耳机…至少在欧洲我是不晓得,难道我国那么多有钱人都买了B&O的播放器,然后又都一古脑儿奔了3210,于是拆出那么多的A8流入市场?我估计照这样发展下去,A8很可能成为山寨的新宠儿,到时候大家又要忙着打假了,只是… 打假固然是没错,但是,有朝一日假李鬼们上窜下跳,可那真李逵可有那么多么….

SONY EX81。这是我用的第一个入耳式耳塞,准确地说,是第二个,之前买了一个飞利浦的降噪耳塞,也是入耳,用三节套的,不过太大塞得很难受,于是拿回店里退了。说起来英国虽然东西贵,售后真的是没得说,我是买了耳塞过了一个多礼拜,回去店里直接把耳塞一丢就说我不喜欢,人家只看了一眼收据,包装都没要就二话不说直接退了钱,在此表扬一下英国的商店。索尼的EX71在国内名气比较大,EX81就比较少见,但是我对EX81的映像很好的。它是我喜欢的声音,由于音圈大小限制,它的低音不会很冲,但速度和弹性都不错,更可贵的是它的高中频染色很舒服,隐隐然甚至有些贵气了。另外还有一点是它有趣的头中效应,EX81的佩戴不是特别隔音,不过它的声场很独特,它的结像是在你的脑袋中间的一个点...很多时候,你能感觉到声音是从你的头里面发出来的,甚至感觉不到是两耳在听声音,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种独特的声场表现...

虽然这支耳塞是花35磅折人民币500块买的,价格非常冤,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在那些旅途上这个小塞子带给我的感动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最后说一下EX81的缺点,就是线材实在是太脆弱,我的这支用了才不到2年,线上的胶皮硬是生生烂掉了,露出里面的铜线,实在是教人心惊胆寒…

TDK MP100。 TDK没出过几款耳机产品,这个是在100元以内我觉得非常超值的耳罩了。因为便宜,所以在声音上不能有任何要求。但是这个MP100我曾用来听过一次Metallica 的S&M,有那么一瞬间,听得我神驰物外,交响与金属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觉也都出来了。另有一次是漫步徐家汇的街头,随身听里一首王菲的《不留》,让我再次心神一阵恍惚… 没错,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设备的好坏和贵贱不是成严格正比关系的,能够让你欣赏到音乐的就是好设备,我们回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迷恋的究竟是那些高档货发出来的声音还是音乐本身呢? 喜爱音乐的人,除了烧设备以外,还有就是在聆听中炼心的过程。给我带来过感动的耳机,无论贵还是贱,我都会喜爱备至。不过MP100的佩戴很夹头… 换成女生来用会比较合适吧….

AKG K66,K24P,Koss PP,HD201。这四款耳罩我想放在一起来说。K66是一个经典耳罩了,大家一直是拿来和不少相近价位的耳罩作对比,俨然是一个标准了。在这里我拿来和森海的HD201相比。简单来说,K66的音乐味儿更浓一些,而HD201的声音更加严谨,有人说K66是Hi-fi入门,而HD201是监听风格,我认为有道理的。但是HD201的监听风格需要这样理解,就是它像监听耳机一样难以驱动……

我在买了HD201以后也看过不少这个耳机的评测,发现几乎没有关于这个耳机难以驱动的信息,实际上,任何一款随身播放器都不能很好的驱动这个廉价耳机,也就是说,它是极为稀有的一定要二房才能驱动好的廉价耳机,很可能没有之一。因为HD201的实际灵敏度只有98dB/mw,需要的压摆和功率储备又非常的大,因此即便它的阻抗到600欧姆的监听行业标准差的很远,但你也绝对不要指望一个随身设备能推的好它。所谓监听,意思就在这里。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如果是拿到随身听上去听个响,HD201基本上就是一个烂耳罩,我也用过一个三星的口香糖,音量开到头,然后开EQ和音场增效,基本上也能听,但是这时候HD201只相当于一只50块钱的网吧耳机罢了,你听到的都是有气无力加上被染的乱七八糟的声音,但是如果你上了二房,这时候的HD201如同脱胎换骨,开始展现它原本的特征了(失真控制的还不错)。总体而言,这时候的HD201声音素质才能和K66一较短长,还是那句话,K66有些舒服的染色,HD201啥都没有,一五一十地放声音,中规中矩。

之后是Koss PP,这个也是经典耳机了,以低音澎湃著称。加上样子也挺好看,又好推,其实Koss PP的低音量足而有些浑浊,只是出街听个响还是非常适合的。K24P基本上和PP难分伯仲,只是低音更加收敛一些,所以适合在家戴着听。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耳机貌似被山寨盯上有一段时间了……

ATH ckm50。这个是个新耳机,特点是好驱动,与EX90设计类似的动圈入耳。自从我的EX81线烂掉以后,我基本上挂着这个出街。铁三角的这个新入耳依靠大动圈设计,在低频的量上胜出了EX81,此外比EX81好驱动,重要的是看起来皮实,比较不用担心会坏…… ckm50走的不是铁三角毒女声的路子,女声还不如EX81毒,它在高,低频上都作了一些加强,低频的速度很快,适合听有一些电子味道的J-pop,中频这一块就不怎么出彩了,总体来说,出街听个响还是基本合格的… 低音增强版的EX81?!

WestStone UM2。 这个与UE5 pro,ER4P齐名的三大中端动铁是我现在用的主力耳塞。它的特点就是焖烧锅…… 我尝试过多种办法改善它的闷,上二房经证明意义不大,低频的速度会改善一点点,低音变的有些弹性,也就是变Q一些而已,音场也被撑开一小点.... 加阻的话提升的是它的声音密度,我顶不顺.... 若是换耳套又明显改变了它的风格,UM2招牌的饱满声音消失了,变成了EX81的姊妹版?!最后懒得折腾了…… 现在网上将二房当作提升音质的万灵丹一般,但是在我的实验下,目前只有HD201被证明是需要二房的,所以我最新买的C&C F1U就很尴尬,当USB声卡用吧,它在我的两个IBM本子上(T43,T61P)都认不到,出街吧,3P很麻烦,在家听吧,又确实没有什么通过它引发质变的耳机…

说到这里我就在想自己入C&C F1u的意义在哪里呢,二房除了功率放大之外,就是做阻抗匹配了,但是我手上的讯号源和耳机都是低阻的,不存在阻抗匹配的问题。依稀记得很多年以前电路基础的时候讲到放大器,二房在低阻的情况下是提供冗余的电流摆,而高阻的情况下是提供冗余的电压摆(这一段纯粹是我YY的,没有证据)。不过耳机作为负载的话,功率非常小,除了少数如HD201这样灵敏度很低又难推的低阻耳罩之外,我实在是想不出二房的意义何在…… 不过最近我在实验将DVD的AV音频输出二转一到小二房,推耳机来用。因为DVD的RCA输出阻抗非常高,直推耳机声音巨粗,底噪又大,所以用C&C F1u来匹配阻抗。如此用耳机看DVD演唱会就不用担心扰民了…… 这也算是废物利用(?!)吧…

...继续说UM2。关于UM2的换套,我买了ER20长柄三节套,发现太长塞不进去,剪短成ER14短柄三节套,一听声音变得太尖太幼细,再剪去上面一节变成两节套,勉强能听了。不过越听越不对味儿,如果我要的是UM2发出这样干,细,脆的声音,我不如去买一个ER4好了~~~~ 所以最后还是海绵C套,至少,这是UM2的本色声音… 综上,如果你不喜欢UM2的闷,除了去做耳模之外,怕也只有上个二房之后换线再用两节硅胶套或舒尔蘑菇头了… 不过,这时候你要相信自己玩的是UM2,而不是冒牌ER4….

接下来谈谈UM2的加阻。一般耳机阻抗在低频最大,因此对低频的衰减要小于高频的(阻抗提升负载接受的功率就大);对大多数耳机而言,增大输出阻抗会使声音更暗更混(此时功率放大器对耳机驱动单元的控制也会变弱),对于ER4来说,它的低阻版本ER4P加上阻抗线搭配一个声大力粗的二房是一个合理的玩法,ER4原本也就是一个高阻的耳机。但对于UM2 来说,需要改善的是它紧密的中频,方法应当是减小功率放大器的有效输出电阻。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说起加阻就要大家一起加,加了阻抗线不管什么耳机都能水变油…… 我想,大概是阻抗线的利润很可观吧… 对了,要是买了阻抗线,二房必是少不了了,如此又能多推销出个二房呢,您瞧这多划算…

现在很多人关心UM2,UE5 pro,ER4P之间的区别,其实耳塞到了这个素质,也就无所谓谁好谁不好,风格不一样而已。5破听流行基本上无敌了,耳洞大的兄弟们有福了。ER4的解析也是非常讨人喜欢的,耳洞深且不怕戳的兄弟们有福了。UM2的价格稍贵,玩它的人要有些耐心,据说这个玩意儿要Run 500个小时才能开声…这话说得教我很绝望啊… 我相信动圈的耳机run-in 50个小时声音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动铁的时间久一些,但500个小时才小成,2000个小时方功德圆满…也太无语了吧,这有些让人把美好希望寄托在来世的感觉了都…… 想那老美们一般工资3000刀,一个UM2卖299,人家至于为了个300块的东西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煲上2000个小时么。这说法,估摸着也是我们自己人叨咕出来的,不可证实,也难以证伪……

最后,我买UM2纯粹是因为耳朵物理构造不争气所致,再往上走怕只能订制了。不过UM2被誉为是一支退烧耳塞,很多烧了一大圈的人最后都会停在UM2这里,至于是为什么,自己去听听就明白了。

ATH SQ5。之前我说过,我不满UM2声音的拥挤,此外又偏好解析感强的声音,所以新近又入了一个SQ5。这个耳罩也不走老铁毒女声的老路子,它走的是偏清淡的解析派声音,其总体特色我说过了是高频亮,中频淡,低频少。有趣的是我发现不少鼓吹SQ5的广告或者枪文都说SQ5的低频如何如何,实际上在我听来SQ5对低频的处理可以说是恨不得能少一点就少一点,生怕多一点低频就糊掉了它的解析。不过反正这个耳罩买来也不是听低音的。

我run了一阵子之后,发现SQ5的两个问题,第一是佩戴,太紧,给头小的女生戴的(宇多田光?)。我将其稍微改造了一下基本上解决了,方法是将头箍撑大之后再将头箍和喇叭的连接处的沟槽中加一块衬垫,让喇叭与耳朵在佩戴的时候平行而不是包在耳朵上。第二个问题就是高频太亮,在人声激励做的比较多的录音上听得人很累(温岚,戴佩妮之类),加上新耳机,在一些极高的音上还给人一种钢叉刮盘子的感觉。所以对我来说,这个声音太冷,而UM2的声音又太暖…

如果说,有一个耳机两头都作的好,中间也不差,那就是Hi-Fi 级别。像SQ5只能走解析一路的,就是Low-Fi了。就像高手都是十八般武艺精通的,但是身价太贵。要便宜就只有专修一门了… 像SQ5这只耳罩吧,听听宇多田光还是不错的…


不过,我的这套搭配还是有问题。Ipod 4(MP3 中的白开水)Line-out + C&C F1u (二房中的白开水)+ SQ5 (铁三角的白开水),合起来就是 真·白开水…… 低频快消失了,中频一点油都没有,高频冷到不行…… 只有适合听听莫扎特,海德尔的女声歌剧而已,风格偏得太厉害。 不过,我反正是用它来为了久听UM2太闷而降降火的而已,正常若是这样搭配,并不合理。

题外话:关于人声激励。我们去卡拉OK的时候都感觉那里的设备将你的声音美化了,但那是一般的卡拉OK罢了。而本人在第一次进录音棚的时候被一个叫人声激励器的东西惊了一下… 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我在模拟真实录音的情况下唱了一曲,声音通过激励器处理,然后… 我发现自己的声音通过耳机传过来…口腔里口水的声音变好多,唇齿之间的气流也变得清晰可闻,总之自己的声音一下子… 变的好动听啊…

我在那一瞬间终于明白为什么蔡依玲,黎明之流也能够堂而皇之以歌星身份混迹娱乐圈,那是拜现代的录音技术所赐。至于像F4这种五音不全到达非人力所能救的地步,我们只能期待更先进的人声处理技术的问世了…

说回人声激励,这种技术能够将演唱者的齿音,唇形,胸腔深处的谐振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平常挺好的,但是在SQ5和 真·白开水系统的表现下就有些过亮了,玛丽娅·凯莉姐姐那一声毫不见衰减的海豚音,直接就将我的骨头都麻酥了… 当然不是很爽的那种,对于SQ5这种风格偏向性很强的耳机,我看只有继续Run下去才有可能找到欣赏音乐的感觉,而不是现在只是在听分毫毕现的声音(大郁闷)。 最近我认真run-in了一阵子,然后在振膜单元和耳罩的隔音棉之间加了一层面巾纸之后,总算是有些改善了.... 唔...

这篇文章到这里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是主观的一家之言,请大家不要当成导购或者是劝败文,只求给认认真真看完的人有一些启发就足够了。衷心地希望喜爱音乐的我们,始终能记得当年的一点一滴欣喜就好…









有关耳机的一些补遗和迷思

还是先从我自己映像比较好的声音说开来吧…


听感这个东西非常地主观,我希望经过我个人的一些分析,对大家能够有参考 我最喜欢的高频部分的声音来自铁三角的SQ5,比如木吉他琴弦的弹拨声在这个耳机上就非常地亮,泛音也很好,只是人声部分齿音稍重了些,甜姐儿梁静茹的一些高音部更是刺刺地不好听(没办法,我用的设备前端是Ipod+F1u 真•白开水系统)。我的解决办法是将SQ5的耳棉拆下,在单元和耳棉之间垫上一层面巾纸… 效果还不错,我打算等200个小时将这支耳罩煲熟了后再将面巾纸拆掉。

SQ5配备驱动器40mm的震膜面积其实也不小,但它的低音真是少得可怜。聆听一首伽非伽而的歌曲,那毒死人的女声在SQ5的表现之下挺好的,可惜到了本应震撼到吹起你裤管的深沉低音鼓的时候…… 抱歉,SQ5没这东西…… 您就凑合着听听敲脸盆罢…

作为单重一面的平价耳罩,SQ5基本上也就只能做到这么多了。如果不在乎耳机挑食的话,这支耳罩的高频部分还是很令我满意的。

接下来说平衡。我个人认为最平衡的耳机是… 森海的HD201,当然是在二房推动的前提下。之前我拿它和K66比较,K66的音乐感更好一些,但有些染色,HD201就是原原本本。K66和HD201相比音场大且声音偏干,低音的控制力相对HD201稍弱。HD201有很干净的低音,音场不宽阔但是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开放式的K66通透,但在廉价封闭式的耳罩内综合能力可算得优秀了。综上我认为HD201如果有二房支持的话,是能够与K66这个经典耳罩相提并论的。不要忘记它在欧洲是拿到耳机设计大奖,并且它在欧洲的售价也不低哦。

然后说说低音,除了箱子以外我最喜欢的低音来自Koss PP,PP的低音感染力很强,也有很好的弹性。在欣赏摇滚乐的时候可以给人一种high的感觉。不过PP的低音是失真的低音,往下潜的话散得厉害,而且很糊,鼓点的颗粒感基本没有…… 我分析了一下PP的特点,就是虽然它在低频部分的响应曲线摆动很大,但它的阻抗在人耳相对敏感的低频区段有提升,于是在这段频率上耳机接受的功率大,回放的量就大,于是人耳感受到的就是澎湃的低音。同时,我们听见的实际上是很多下潜不足回放失真但是量感很强的低频。

关于低频,还有一个有趣例子是ER4S,它的频率响应在低频部分几乎是平直的,就是说实际上ER4S回放的低音质量相当之高,几乎能够不失真地下潜。但是因为人耳在低频方面的不敏感性(也就是频率越低,人耳能听见需要的分贝数就越大),导致了ER4S低音的有质无量的情况。我一直认为三节套的使用也造成了ER4低音不够量的情况,原因是如果将UM2的C套换成ER14三节套,则 UM2招牌的中低频会遭到极大的衰弱。因此,这些迹象看出,很有可能ER4的动铁单元低频的素质尚在UM2之上?! 再联想到ER4无人望其项背的高频解析,一只单单元的老动铁耳塞的调音能做到如此,实在是太niubility了……

接下来说一说人耳的生理极限。虽然说理论上人能够听见20-20k频率的声音,但是800Hz以下,4000Hz以上的频率人耳的敏感度会急剧下降。就是说很低或很高的频率必须以相当大的声压值才能被人耳感受到。耳机其实最要做好的是800-4000这附近的一块频率,两头之外就是各家有各家的绝活了。比如在12KHz处响应不降反增的ER4S就是高频解析类耳塞的典范。 除了声音的还原性,声音的动听也是耳机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每个耳机对各类声音的补偿和减益做法不一致,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听感。调音方面的区别可以从ES5和SQ5这两支硬件指标非常相近的同厂牌耳机中听的出来,不同的调音就会导致耳机走不同的路子。如果无视听感,单纯地追求声音的‘平衡’的话,那么国内卖200块的HD201‘监听’耳机绝对是您的不二之选了… 你看它双股线对称的设计就是多么地平衡啊…

然后是一些扯淡的内容,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最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导购和劝败文,说起来冲动真的是魔鬼,这种东西一看多了就中毒,而且欲罢不能。尽管我之前论述了那么多需要冷静分析信息的原因和提供了很多客观的技术资料,不过最后自己还是忍不住买了一大堆实际上用处不大的东西。这就让我想起了我另一个专业Mass Communication里面一个很有趣的假设:独立个体都可以被理解成理性的,但是当理性的个体组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它所表现出来更多的是非理性的特征。

举一个例子,用投票表决死刑,当让你一个人决定是否要处死一个罪行不明的犯人,作为一个理性的你,未必会同意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剥夺一个人的生命。但如果让1万个和你一样的人投票表决的话,这个犯人怕就凶多吉少了。同样的,虽然我们不是真的相信白醋能预防非典,但是白醋(甚至包括了普通醋)在一段时间内都脱了销。虽然没有任何依据说明股票会在奥运期间上涨,我们也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借奥运之年自己可以在股市上打个翻身仗,但就是有那么多人在2008年的股市沉沙折戟…. 我将种种此类现象归结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表现在包括自己在内的耳机发烧群体中,这种非理性冲动表现的同样明显,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就是‘发烧’两个字的本义……

假设发烧友在信息完全闭塞的情况下,它唯一的依据就是自己的耳朵,他这时候的行为反而会偏向于理性。很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这类人都十分擅长‘爬文’,即到各个网站和论坛去收集资料,于是大量的非理性决策便出现了,大家称之为‘中毒’。许多亟于销售自己产品的商家混迹其中,也为这种非理性决策推波助澜,最后大伙儿往往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海洋中不知所谓。从这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可以再次看出: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实际上并没有消除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相反的,它使得消费型社会的职能更快地从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转向不断产生本不存在的需求。

讲道爬文,我个人比较喜欢台湾的论坛,比如AA。倒不是那里的文章会比较权威,或者劝败魔人少些,只因为那里的风气比较和谐。不像国内某耳机论坛,经常有几个人一语不合就砖头满天飞了,本来大家志同道合,最后还一定要辨一个不共戴天么……

最后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健儿们勇夺100块奖牌,史无前例。大家还可以通过痛骂国脚享受一下廉价的言论自由,真是可喜可贺…… 但是虽然男篮们在与西班牙等列强的比赛中战的惊天地泣鬼神,我却在周末的徐家汇连一个能打球的场地都找不到~~~!! 新闻说水立方的用水净化技术已经到达一池子都是纯净水的地步了,运动员的纪录是破了不少,但随后我又听到上海的公共游泳池半年才换一次水的消息…… 所以2008年的夏天,包括以后的所有夏天,除了水立方,我是不打算去任何游泳池游泳了……
:mad:
最後由 berserk191 於 週一 1月 19, 2009 5:4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aeolusyung 發表於 週二 9月 23, 2008 7:33 pm

請問發文者是作者本人嗎?歡迎歡迎,看到這麼長篇又精彩的分享心得一定要推薦一下的。 :)

順道一提,在下與版兄對ER4P的看法跟感覺幾乎相同,可恨又可愛的兩根棒子 :x

9/28更新:
版大對K66跟HD-201的說明回答了在下的一些疑問...題外話,另外再請教版大是就讀於人文社會學院嗎?
多頭市場靠悲觀而誕生,靠懷疑而成長,靠樂觀而成熟,因為狂喜而死亡。─傳奇投資人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

聽音樂的是耳朵,不是鍵盤。

I LOVE AA

Facebook [Andaudio耳機討論版] 竭誠歡迎大家加入!
頭像
aeolusyung
討論區版主
討論區版主
 
文章: 169
註冊時間: 週三 6月 25, 2008 11:12 am
來自: Kaohsiung, Taiwan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二 9月 23, 2008 7:42 pm

aeolusyung 寫:請問發文者是作者本人嗎?歡迎歡迎,看到這麼長篇又精彩的分享心得一定要推薦一下的。 :)


:haha: 正是小弟本人.... 初来贵地,多多关照

小弟的blog如下:http://spaces.msn.com/members/madione/

长文很多,还有关于旅游方面的

希望大家能喜欢,请多指教啦~~~~~~~~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iamresumes 發表於 週二 9月 23, 2008 11:06 pm

請入進隨俗好嗎 :mad: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 :(
頭像
iamresumes
SR40
SR40
 
文章: 5
註冊時間: 週二 12月 27, 2005 6:19 pm
來自: 台灣國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mrck 發表於 週二 9月 23, 2008 11:46 pm

寫的不錯的分享文章

但建議可以分成幾篇來給大家看
一次看完真的好累 :aa:
不知道版上有多少人有耐心可以從頭看到完 :think:
Headphones:
外出:SONY EX-51→UE SUPER.FI 5EB→M-AUDIO IE-10(With ES3 Cable)→UE SUPER.FI 5PRO→UE Triple Fi 10→SD3→???
備用品:PHILIPS SHE9850
家用&外出:DENON-D1001→SONY MDR-1R→???
Source:
T.SONIC T610→KENWOOD M1GC7→IPC+ZY CABLE +MINA→???
頭像
mrck
SR40
SR40
 
文章: 9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21, 2006 9:52 pm
來自: 台北市

人无癖,无以交,以其无真性也,以其无深情也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二 10月 21, 2008 6:12 pm

最近对耳机系统的高烧不退,废话不说,继续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心得吧。

音特美 ER4P:这是一个能听到你耳朵疼的产品,虽然er4的解析力在小耳机中无人出其右,但是要找到与其搭配的音源还是不太容易的,一般我是CD转盘加耳放驱动这个耳机。此外er4p非常不适宜出街,原因有二,第一是它不容易驱动,其实er4p还是得加了阻抗线接耳放听才对。如果用一般随身听驱动还是很困难的,首先是不够响(好吧我就是个聋子),再者控制力也不够。第二个原因是er4p的三节套佩戴导致出街的时候耳机线摩擦衣服的声音大到不可接受,甚至是风吹过耳机线的声音也是清晰无比。我试过带着带着随身耳放玩3P插着er4p出街,结果er4p本身干冷的声音加上户外的嘈杂和沙沙的耳机线声,我真的是什么都听不出来了…

结论是,声音温暖,低音包围感重,隔音出色,佩戴舒适而又十分好驱动的UM2才是出街的首选。

AKG K601:我曾经试着将k601和老版的HD600做过比对,HD600的听感更加男性化一些,低音沉而不散,依稀能感觉出HD600在表现古典大编制下的‘辉煌感’。而K601在音场上胜出,音色相对柔腻,适合清淡的器乐和甜姐儿的歌。众所周知k601是一个不好伺候的主儿,120欧姆的阻抗也很尴尬,要出好声则非常地挑前级(你也可以认为是它的潜力巨大)。外界的评论是K601的弦乐表现能力非常好,我不晓得说这话的人用的是什么耳放,至少是8PR这个等级的吧,此外谁知到他前面用的是几万块的DAC… 总之我使用小不点2++胆耳放推动它,感觉还是差强人意,往上再烧solo或者PR7又舍不得,于是先将就着吧。



此外我的这套胆机+k601的系统对音源的改变非常敏感,同样是放CD,前面用200块的国产DVD和一个Kenwood的老转盘感觉就是不一样,究竟是哪里不一样我自己也说不上来,不过应该不是心理作用吧… 在夜深人静的夜晚,胆机+k601伴随着一曲Nat king cole的 《For a sentimental reason》,总是能令我泪流满面… (胖子语:我看是信用卡账单让你泪流满面吧)

森海赛尔DH201:因为最近入了K601,自己对HD201有了新的认识。都说K601不好推,实际上HD201的难推程度和k601是一样的,而且除去本身需要很高的功率储备之外,对压摆/流摆的需求的非常过分,只不过它们两个K601是需求大动态下的压摆,HD201是需求大动态下的流摆。偏巧K601的阻抗又是不高不低的120欧姆,可谓不利胆也不利石,以至于我怀疑K601最好是用PR7这种胆结石或者是牛出的胆机才可以推出精气神来。



HD201则反过来,阻抗低又吃电流,所以需要石机来伺候。充分驱动下的HD201表现根本就不像个200块的货色,虽然没有穿云裂石的高音但是高频不刺耳,虽然没有震聋发聩的低音但是低频不轰头。整个声音表现的非常平衡且干净,在听大编制音乐的时候鼓声收的很快,不拖泥带水。作为封闭式的设计,音场稍差一点,即便如此我还是坚定的认为,在这个价位下,充分驱动的HD201完全就是无敌的。不过HD201的定位很尴尬,正常来说,烧的动耳放的人都看不上200块的便宜货。我估计只有少数打死不愿意投资耳放耳机,同时使用着上世纪90年代末那些推力惊人的古董播放器(SONY-555,三条七)的人,才会需要HD201吧。最后我的HD201是在UK折人民币500块购入的,不晓得会不会有购买地点不同而导致的个体差异呢…

铁三角SQ5: SQ5和HD201一样是一只定位尴尬的耳罩,最近我认真地将它煲了一阵子,对其声音特性有了些新的认识。SQ5的特点非常鲜明,高频部分很亮,竖琴,三角铁的泛音可谓非常迷人,就是中间太瘦,底下基本没有。SQ5可以说比er4的风格还要极端,我第一次试听的时候正好用了一首非常适合SQ5声线的新古典曲子,它放出的吉他的和弦和钢琴的颤音瞬间就将我毒倒了,稀里糊涂买下之后才发觉其实这只耳机的通用性不太好。不过凭心而论,如果听的音乐对了它的路子,SQ5在解析和表现力上甚至高出k601一筹,作为开放式设计的k601只是在极高频的空气感上稍挽回一些颜面而已。而且SQ5非常好驱动,不挑前端,如果是普通随身设备直推的话,它出来的声音比ER4P还要好!我相信相比Ipod这种白开水,像Sony这种音色温暖甜糊的播放器,或许更适合它罢。

话又说回来,实际上,我现在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将这只耳机出掉…

本来还想写一些关于国庆去黄山的事情的,顺便写写单反相机的使用心得和技巧的。但是因为懒,再加上这些东西网上已经有了一大堆了,真正有用的经验还是要依靠无数次的快门积累出来的,所以就找这个借口放弃写了。

最后还是说说些败家的经验吧,单反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出片的锐度很高,用高档的镜头和机身组合能拍很多惊艳的片子。我自己用过一台D200+18-200VR的驴头,图像却没有达到我想象的锐度,相反照片上像是蒙了一层蜡一样。看来真的是需要一个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分析镜头的解像力的指标)超高的牛头才行啊。即使是牛头吧,在不同焦段下的MTF也都是变化的,需要仔细参研才行。不过牛头真的是好贵,动辄数万,我现在的理想就是能用上个涵盖常见焦段的恒定光圈镜头而已…

写道这里我感觉到自己再次陷入了对器材的执着之中,与烧耳机一样,烧相机前面也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也许我应该悬崖勒马,重新入一个LX3这样的旁轴机器,寻找那过去用傻瓜机一有冲动就随便拍的摄影乐趣才对… 如今手持一个大炮,端起架势摆弄半天,参数要用全手动,偏振滤光UV换来换去的,实在是不晓得是人玩相机还是相机玩人……

题外话:博物馆的古钱币展以及现代人的消费冲动

周末上海博物馆新开古青铜器展,里面不是饭盆就是酒缸,没意思。但是4楼展厅的古钱币展好看很多… (好吧我就是喜欢看钱…) 古时候的货币就是比现在的钱有存在感,那时的人出门买个大件要是带现金估计还是个体力活… 特别要说倒的是古德意志和太平天国的钱,几乎有小盘子那么大。我猜是那时候国家治安不好,为了防止敌人打黑枪放冷箭,身上装些钱,可以起到甲胄的作用(难道这就是俗语‘带点钱防身’的由来?!)

我就想和过去的人比起来,如今我们花钱真的是太方便了,钞票就不用说了,近代又发明了银行卡,从前人买东西要丁铃咣啷带钱,要么揣银票,现在我们买东西钞票都可以不用带,刷卡潇洒又时尚…还有万恶的网购,最方便到令人发指的网购要数亚马逊的‘one click buy’,登陆之后看上什么东西只需要在边上的按钮上点一下,第二天东西就神奇的出现在你家的门口了… Oh, my god~~! 这亚马逊网站简直是和许愿池一样~~!!!而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信用卡了,如今有了信用卡,我们不但可以花钱包里的钱,还可以刷银行帐户的钱,甚至可以透支你未来才能赚到的钱~~!! 你说这哪里是古代人可以想象的到的消费形态啊~~! 别说古代人,这也已远远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于是常常在购买东西的时候感觉自己如同古时候的皇帝,要啥来啥,可每每月底接到账单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自己其实只是一个奴隶…

因此我怀疑这银行卡加网购是继交子出现之后,对人类经济活动发展贡献最大的划时代发明…

最后汇报一下上海艺术/小资/时尚/双年展的情况。我去参加上海艺术/小资/时尚/双年展可谓是纯属意外,为了不排队还买了贵了一倍的黄牛票(我日…)最后进去只能看到三样东西:垃圾,看不懂的绘画以及粗制滥造的假冒纪录片… 或许我真的不适合做一个文艺青年,我就奇了怪了,为什么有人可以从一个不停冒泡的红色试管中看见四万年以后的一座城市,而我却只能看到高锰酸钾呢…
最後由 berserk191 於 週三 10月 22, 2008 9:40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lls613 發表於 週二 10月 21, 2008 10:32 pm

難怪覺得很眼熟,原來是大家壇上的,之前就有看過了,而且是耐著性子看完了。
出處http://bbs.erji.com/read.php?tid=581324,確實是樓主寫的,寫得不錯!
lls613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六 5月 06, 2006 7:48 pm
來自: 高雄市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autumnfall 發表於 週三 10月 22, 2008 8:37 am

寫的不錯,好久沒看到AA上有這種長文了

多看心得文長見識,歡迎樓主不吝分享心得阿,小弟先謝過了 :D


至於第一篇長文,小弟先收下來慢慢看

真的太長了,一次看完眼睛大概會花掉 :aa:
訊源 TASCAM 601, Audiolab M-DAC +
擴大機 Luxman l309, Audiolab 8000b
喇叭 Monitor Audio BR2, Ruark Sabre I
耳機 Sennheiser HD600
頭像
autumnfall
SR40
SR40
 
文章: 2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05, 2003 9:44 am
來自: 蘆洲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ponggan 發表於 週六 10月 25, 2008 10:57 am

對不起,

看簡體字頭會很暈, :aa:

所以只大略看了一些。
頭像
ponggan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六 9月 13, 2008 10:03 pm
來自: 北二中

誤殺忠良:由本文延伸的HD-201心得

文章aeolusyung 發表於 週六 10月 25, 2008 11:22 am

正面回應一下這位來自中國的網友,也順便分享一下個人對於文中所提的HD-201的心得。 :)

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又跟其他幾位資深版友交流過,並且以「姑且一試」的心態入手了這副曾讓我跟朋友吐血不止的HD-201,配合身邊的耳機K66、SHP895、DR-150,甚至是小耳塞MX-500、K314P,以及何大的DIY耳擴作暴力RUN-IN及A/B TEST...發現原來真是誤殺忠良。

為什麼說誤殺忠良?基本上我們在賣場、音響店所聽到的HD-201甚至深海賽爾的其他耳機真的很少處理充分,包括環境、RUN-IN及訊源,很可惜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卻是在這樣不全面的環境下決定了我們對一副耳機的刻板印象(又,甚至是一些不成熟的言論所影響)

在下也無意替森海打廣告;只是純粹就HD-201而言,首先,沒100小時以上的RUN-IN,鐵趴;訊源只用MP3直上,完全趴。這副號稱區區24歐姆阻抗卻跟HD-650單體尺寸相同的怪物,在直上MP3的環境下只有得到衰聲的結果(會以為它只有強調高頻段,並且乾冷無水分,跟一般對於森海暖聲的刻板印象相去甚遠)。然而一旦滿足前述兩個結果,發揮開的HD-201,套一句版友的心得:『根本是出來破壞行情的』。

而在下也完全能理解版大文中所謂的「監聽」的意義為何,中規中矩的音色,前後左右通透的音場...以上都是純抽象形容詞,最直接的例子,一位朋友在聽過未RUN以及RUN開後的HD-201之後的反應是:未RUN開前,他買了K412P;RUN開後,他想丟了K412P,問他原因:『原來音場不是只有左右通,音色也要有水分才漂亮,我甚至可以「看到」樂器的位置!』

不過,它真的是「家用」耳機,不太適合出門 ,光是那直上MP3的衰聲就想摔機了:haha:
多頭市場靠悲觀而誕生,靠懷疑而成長,靠樂觀而成熟,因為狂喜而死亡。─傳奇投資人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

聽音樂的是耳朵,不是鍵盤。

I LOVE AA

Facebook [Andaudio耳機討論版] 竭誠歡迎大家加入!
頭像
aeolusyung
討論區版主
討論區版主
 
文章: 169
註冊時間: 週三 6月 25, 2008 11:12 am
來自: Kaohsiung, Taiwan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江x 發表於 週六 10月 25, 2008 11:07 pm

拿去翻譯網站....

Chinese Simplified→Chinese Traditional
(第一次做這種舉動....)

雖然有些字還是簡體 不過好看多了 :ya:


文章真精采!!
懶得帶出門的NE20
不知道拿來做啥的p3
快要爆炸的ej999和1000
um1
um2
W3
um3x(望

人慾望無窮...

其實我想要a828XD
江x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日 11月 25, 2007 9:47 am
來自: taiwannnnn

Re: 誤殺忠良:由本文延伸的HD-201心得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一 10月 27, 2008 12:36 pm

aeolusyung 寫:正面回應一下這位來自中國的網友,也順便分享一下個人對於文中所提的HD-201的心得。 :)

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又跟其他幾位資深版友交流過,並且以「姑且一試」的心態入手了這副曾讓我跟朋友吐血不止的HD-201,配合身邊的耳機K66、SHP895、DR-150,甚至是小耳塞MX-500、K314P,以及何大的DIY耳擴作暴力RUN-IN及A/B TEST...發現原來真是誤殺忠良。

為什麼說誤殺忠良?基本上我們在賣場、音響店所聽到的HD-201甚至深海賽爾的其他耳機真的很少處理充分,包括環境、RUN-IN及訊源,很可惜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卻是在這樣不全面的環境下決定了我們對一副耳機的刻板印象(又,甚至是一些不成熟的言論所影響)

在下也無意替森海打廣告;只是純粹就HD-201而言,首先,沒100小時以上的RUN-IN,鐵趴;訊源只用MP3直上,完全趴。這副號稱區區24歐姆阻抗卻跟HD-650單體尺寸相同的怪物,在直上MP3的環境下只有得到衰聲的結果(會以為它只有強調高頻段,並且乾冷無水分,跟一般對於森海暖聲的刻板印象相去甚遠)。然而一旦滿足前述兩個結果,發揮開的HD-201,套一句版友的心得:『根本是出來破壞行情的』。

而在下也完全能理解版大文中所謂的「監聽」的意義為何,中規中矩的音色,前後左右通透的音場...以上都是純抽象形容詞,最直接的例子,一位朋友在聽過未RUN以及RUN開後的HD-201之後的反應是:未RUN開前,他買了K412P;RUN開後,他想丟了K412P,問他原因:『原來音場不是只有左右通,音色也要有水分才漂亮,我甚至可以「看到」樂器的位置!』

不過,它真的是「家用」耳機,不太適合出門 ,光是那直上MP3的衰聲就想摔機了:haha:


版主真是敬业啊

小弟的看法和兄台不谋而合。 不过小弟已经将自己的hd201送人了...

原因是小弟最近败入了k601,正在忙活着如何将这只耳机的能力压榨出来 :haha:

以价格论,run开的K601应该在各方面完胜hd201的,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k601是一个众所周知难伺候的耳罩,意大利PR7的的价格实在是 :mad: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从指标上看,K601阻抗高,是比较利胆的,pr7这种胆结石尤佳(价格啊 :mad:

hd201,低阻低敏则利石。但是小弟曾用一个驱动k601的纯胆机去推hd201,居然推的有声有色 :bs:

可恶是的是无论我用石机还是胆机,k601始终是给人一种欲求不满的感觉。难道真的要使用双耳放做前后级驱动么...

pr7为什么那么贵呢 :poorcry: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还是有关耳机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随想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三 11月 26, 2008 8:01 pm

新近入了铁三角的CM700,为的是听一听传说中的老铁毒女声。结果拿到以后不久就出掉了… 原因是在CM700之前,我已经被ER4和UM2毒过了,再来听千元以下的动圈,自然是没甚感觉。

CM700的低音是它的软脚,因为没量感没力度,在我听来还可以接受,关键是要套上海绵套才行。带套以后虽然丑,但是为了声音还是要牺牲一下外观的。CM700的素质其实还可以,还能少少听个古典,我有一盘《金色卡拉扬》演绎的就不差。只不过这款耳机山寨货太多,700块以下的不管是什么厂货工包一律是山寨产的,大伙儿留神。

然后说说铁三角的女声毒,大概与我一直用的Ipod白开水有关,我是没怎么感觉到。我认为与其说哪个塞子女声毒,还要连带播放器一起评价才更为客观一些。我自己的经验是只要播放器在回放方面做到合适的补偿,再搭配一个声音走向合适,染色舒服,素质与CM700差不多的随便什么塞子,我觉得都可以做到女声毒。

CM700之后我又入了天龙的C700,也就是国内的C751。这是一款千元级的高级动圈,据说是低音量大的塞子。与UM2对比,C700的低音明显带有铿锵感,打个比方,UM2的太鼓到了C700就变成了钢筒,UM2是一锤到底,C700的大锤底下还垫了块盾牌。不过C700低音的铿锵味儿与廉价动圈的脆完全不同,毕竟金属声和塑料声还是区别很大的。我做过一个试验,将UM2的C套海绵头中间的小管子拆掉装在C700上面,C700的声音走向立即变的非常接近UM2,低频弹性十足。如果换成UE用的两节套,C700的低音可以变得更加清脆,但同时齿音也加重许多。

从多次试验结果看,入耳式的耳塞使用耳套的不同会对声音产生巨大的影响。我曾为了改善UM2的闷使用了多种前级搭配以及尝试过多个便携耳放,甚至用上了阻抗线,但对UM2声音的改变并不大。可一旦我更换了耳套,比如海绵套,三节套,双节套或者是硅胶半耳膜,UM2的声音便如脱胎换骨。不过走了一大圈,最终我还是用回海绵套…… :mad:

再说说阻抗线,为了玩好ER4p,我自制了一条阻抗线——2只Dale1/8瓦75欧姆电阻配对加一根机线焊起来就是了。之所以做这条线,是因为er4ps和er4s使用一样的单元,Er4p作为er4s的高频缩水低阻版,根据此消彼长的原理,显得低音更强适合流行。不过既然玩er4,还是要听er4s才是能领略其特点。

加上p2s线以后,er4的控制力有所加强,声音变得更严谨,但同时因为er4s极高的解析力,前级过来的失真或者是音源的瑕疵会被完整地表达出来,在0202USB输出环境下声音干冷,即使换了转盘+胆前级还是刺刺地缺乏感情。所以我的结论是小四党要么都用强的一塌糊涂的前级,要么就是有一类人生来戴不了大耳机,在投资了几万元的输出设备之后,别无选择地加入了小四党……

之后我又尝试了对其它耳机进行加阻,结论是除了音量变小以外在音色上并无可闻的变化。 对比传说中的p2s女娲线,我认为女娲线带来的音色上的改变是它使用的线材对声音的染色所致。至于女娲线带来的音色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就是另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还有就是我所有的耳塞加阻之后,随身设备根本推不动,一般听还凑和,到了在大动态下的鼓声完全就散掉了,看来一个超过100欧的耳机,无论灵敏度如何,都不是为随身设备而设计的。反过来,不管随身听能把一个超过100欧的耳机推的多响,它也显然不是用来做这种工作的,一旦加阻,必用耳放。因此,这个75欧姆的电阻线到最后就变成插在我的胆耳放做驱动低阻耳机时的阻抗匹配了……..

这个月公差跑了趟高丽国,有幸在COEX听到了几样好东西。首先是Klipsch image X10, 小巧的耳道式,声音走向和C700相近,只不过袖珍了太多。Custom 2是我喜欢的声音, 严谨却不沉闷,佩戴舒适度也仅次于west stone的产品,使得我对Custom 3期待很高。至于RS1,DT880和K701,出于对大家荷包着想就不多放毒了…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aeolusyung 發表於 週三 11月 26, 2008 8:14 pm

:ho: 許久不見了朋友,不知道您家那口子悍妞K601馴服的如何啊?路過打聲招呼先~
多頭市場靠悲觀而誕生,靠懷疑而成長,靠樂觀而成熟,因為狂喜而死亡。─傳奇投資人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

聽音樂的是耳朵,不是鍵盤。

I LOVE AA

Facebook [Andaudio耳機討論版] 竭誠歡迎大家加入!
頭像
aeolusyung
討論區版主
討論區版主
 
文章: 169
註冊時間: 週三 6月 25, 2008 11:12 am
來自: Kaohsiung, Taiwan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bahamutxx 發表於 週三 11月 26, 2008 10:24 pm

順手轉繁體...字好多,如果有侵犯到作者請提醒一下,小弟馬上撤除 :D

聽起來很美——有關耳機的一些體會以及習慣性感慨

關鍵字:Ipod, 動鐵,UM2,發燒入耳,耳放,Low-Fi,監聽…

自從2008年,我的blog就開始有逐漸演變成年紀的趨勢了,想必大家已經把這裏忘記得一乾二淨了,雖然統計資料顯示這裏曾有過15000的訪問量…

之所以更新的如此緩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能夠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的東西太少了。我以為日記的主要內容蓋多是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生活的雞毛蒜皮,但是這些東西僅僅是對我自己有那麼一點點意義而已,我也知道沒有人關心,所以一直就懶得白費這個力氣…

接下來我要寫的是一些關於聽音樂以及耳機方面的知識和我自己的一些小心得,我知道也許這些東西對大家的吸引力還不如唧唧歪歪或者婆婆媽媽,但我相信總有那麼一小撮人會認可這些文字的價值…

是的,我想表達的就是,我希望自己blog裏的文字,從資訊的層面,大傢夥兒有意義。對耳機不怎麼感冒的朋友們看到這裏就可以忽略以下的內容了,不過如果你是通過搜索引擎找到這裏的音樂愛好者,或者是有著強烈求知欲的朋友,請你看仔細了。

首先,致所有喜愛音樂的朋友們一句話:每個人對於音樂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夠欣賞到自己喜歡的聲音就是發燒的最高境界了,共勉。

接下來我會將自己使用的一些器材逐一為大家做一些介紹,順便普及一些相關知識,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其中一定有胡扯的成分,歡迎高手指正,大家互相交流是一件好事情。

我 的第一部CD機是SONY的D223,二十年前的古董機器,到現在還能用,如今也是傳說中神器級別的CD機了,它的特點是1bit的DAC,超級強大的 kss350伺服系統(管用20年),解碼,運放和後極放大三片獨立設計,因此可以輸出非常優秀的音質。缺點是費電,不防震,當然,能克服這兩個缺點的 CD機無一不是在音質上做出了讓步的結果。

為什麼要說這個CD機呢,因為是這部啟蒙設備養成了我現在的聽音取向,就是習慣乾淨,結實 的聲音。注意,是乾淨不是純淨,因為D223的後極放大(DBB音效)還是有比較明顯的音染的,只不過染的很舒服,後來我又用過很多隨身CD機,它們為了 刻意討好人耳,或者是出於製造成本的考量,聲音都染的數碼味極重,因此我不得不玩了一段時間的MD。自此我的立場就變成如果聲音染的不對我的胃口,我寧願 不要染。在MP3大行其道之後,我的選擇就成了素有音樂白開水之稱的Ipod。關於Ipod,後面我會有詳細的說明。

也是在很多年以 後,我才意識到多年以前的一部CD隨身聽,對我的潛移默化。如今再把這個老古董翻出來聽,感慨萬千。是啊,還是那乾淨卻不純淨的聲音,暗合著那令人久聽不 厭的Hi-Fi精神。也有一部分人癡迷於那絲絲入扣,分崩離析的純淨聲音,這是走聲音解析的流派,近來似乎開始熱門起來了….

然後說 說Ipod,我是一路從Ipod mini, Ipod photo U2, Ipod nano, 再到Ipod video2的。基本上就是在Apple這條賊船上下不來了…Ipod 總的感覺就是白開水,EQ功能純粹是擺設,相對於它的售價,唯一能讓我感覺好一點的就是它輸出的音質很乾淨,底噪控制的也不錯。就像我之前所說,如果聲音 染不好我寧願要原本的聲音。因此,在接下來我評說耳機的時候,標準信號源會使用Ipod photo U2,雖然Ipod的聲音比較乾巴巴,但貴在聲音真實,對耳機的表現評價也會相對客觀一些罷,我這樣子想。

縱觀這些年的Apple播 放器,也出了不少代了,總體給我的感覺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最早接觸到的mini,據說Apple在出廠前對mini輸出電平的控制標準高出它後繼機種的一 倍。再從第4代Ipod photo到現在最新的 Touch基本上也是一蟹不如一蟹,中間雖然有一款 Ipod classic 據說更換了水晶的晶片效果很好,但是改變不了apple 播放器越來越便宜的同時越來越差的大趨勢,我也不曉得什麼時候自己就該從蘋果這條賊船上下來了…. 很快apple又要出新品啦,我還是會習慣性地期待呢…

此外,有關Ipod nano, 它的聲音我非常地不滿意,推力很大,但是音色有些粗,當然如果不是非常挑剔的話其實也無所謂,很不幸的是,我就是個雞蛋裏挑骨頭的賤人…. 對於快閃記憶體式的MP3,我反而會覺得更便宜的 Ipod shuffle有對得起自己身價的音質。我現在使用的是Ipod photo U2(以下簡稱U2)和Ipod video 2代(以下簡稱IPV)這兩隻硬碟式的播放器,拋開性價比不論,我認為這兩個播放器如今還是算得上優秀的可擕式MP3。而IPV相對於U2,還是有些聲大 力粗的感覺,因此個人還是喜歡U2多一些。

題外話:關於傳說中的發燒神器Imod。如果單單是使用耳機的輸出,那麼IPV的推力似乎 在U2之上,而如果使用Idock將前極信號直接輸出的話(Line out),則第4代的Ipod U2在輸出上大大高於第5代的IPV,網上也有傳言說4代Ipod擁有最強大的前極輸出,因此就有發燒友自己DIY了傳說中的發燒神器Imod,原理是跳 過4代Ipod的後極放大,將前極信號直接耦合到耳機輸出。流行的耦合方式是通過一組4.7u的電容。關於這個發燒神器Imod在發燒圈裏已然是沸沸揚揚 了,不過我懷疑這個有炒作的成分,主要是那個4.7u的電容讓我想起了音箱高音單元的分頻耦合。對於一般的音箱,在沒有使用分頻器的情況下,通常會使用一 個4.7u的電容來濾掉通向高音單元的低頻信號,作為分頻的廉價解決方案。為什麼Imod也是4.7u呢,我估計是因為這種電容最常見,成本也低。在 Imod上面很可能就是用音箱高音單元的分頻耦合類似的方法去過濾前極的信號,當對中頻和低頻信號進行一定的衰減並減小了有效輸出電阻之後,於是聲音變通 透了啊,解析也上去了啊,什麼聲場都出來了啊……

我相信Imod會比較適合走解析路線的發燒友。我自己也改過攻放和音箱,在我而言, 真要改機器的話,遵循的是不改變其原有設計的前提,基本上就是使用更高級的元件更換功放內原有的器件,或者是將箱子內的廉價分頻電容替換成分頻器而已。而 像Imod這樣改電路其實對聲音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固然這樣做的燒友有自己的理由喜歡這樣做,但是不保證這樣的東西人人都喜歡,因此常在罎子上泡的兄弟需 要有自己冷靜的判斷。

題外話的題外話:解析,低音,和頻率回應。解析是現在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解析派的中堅力量就是ER4(一 款經典動鐵耳塞)的擁躉,俗稱小4黨。其實我的聽音習慣是非常接近小4黨的,我也很喜歡ER4的風格,只是它那恐怖的佩戴方式使我最終放棄了(兩根小棍子 硬插進耳朵裏)。這裏要說的是關於ER4為代表的解析路線在聲學上的特徵,但凡是因解析力強大而被燒友趨之若鶩的耳機(耳塞),必定是低頻質高量少,中頻 清爽而高頻一飆飛向天際的類型,如果你喜歡聽歌手口腔內打轉的口水聲,小提琴的松香味或者吉他弦上流光溢彩的泛音,恭喜您具有小4黨的潛質。不過欣賞這樣 的聲音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比如一個交響樂演奏,你可以清楚地聽到 每一個 樂器的聲音,而這些聲音都是分開的,再一口氣灌到你的頭腦裏去。同時耳朵裏插著ER4這兩根小棍子,就如同戴著聽診器一般。因此解析高的耳機初聽驚豔,不 太適合久聽。

我自己分別去聽過歌舞劇,音樂劇和交響樂的現場,真實的現場聲音卻是水乳交融而又有些平淡的。唱片裏的聲音都是錄音師們 用那些稀奇古怪的設備一層一層摳出來放給我們聽的,我也是一度嚮往那‘高保真’口號下的真實現場錄音,後來才驚覺那真現場還不如那號稱‘保真’的聲音來的 好呢…

關於解析的話題我在後面講到鐵三角SQ5的時候還會提到。下麵我要說的是高解析下的音場定位,因為高音的指向性強於低音,而強 化解析的耳機必然注重高頻這一段,因此這類耳機在音場定位上也會顯得有一些優勢。可是我要說的是,其實那都是幻覺…. 玩箱子的人都知道,高頻單元的擺位元十分重要,直接決定了環繞身歷聲的聲音定位的準確程度,主流的多媒體環繞音箱的衛星喇叭乾脆就是一個高音單元,全頻帶的 單元都捨不得用,同時Subwoofer(就是低音炮)基本上是隨便擺,只要解決好駐波的問題就OK了,因為人耳對低音的方向性不敏感。那麼在耳機上也是 一樣的道理,只要將高頻的部分解析做好,分離度做開,甚至給一些增益(一些耳機放大器上的音場增效就是對8k-12kHz人耳敏感的高頻段進行增益)那麼 音場自然就會感覺寬廣了。不過很可惜,那都是幻覺….

原因是如ER4這樣的耳塞不比箱子或者是大耳罩,它的聲音不通過耳廓,是直接達 到耳膜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人聽到的聲音完全不是自然能夠聽到的聲音,除非去找極為稀少的人頭錄音(就是將麥克風塞進人頭的模具進行聲音採樣)… 所以…. 耳塞的音場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之為幻覺,大部分的封閉式小耳罩的音場基本上也可算作是幻覺… 那些癡迷於音場和聲音結像的燒友,一定會在真正的現場驚訝於自己為什麼啥也聽不出來了,沒錯,這就是‘擁有龐大聲場’的耳塞如何將你的金耳變成木耳的原 因…

講完了高音,再來說說低音。耳機都有一個頻率回應的概念,就是在重播不同頻率的聲音的時候的增益和衰竭。除掉虛標嚴重的山寨貨, 不少耳機都有20-20K Hz的頻率回應,有一部分甚至能到15-25K Hz。不少燒友非常關注耳機在低頻的下潛和高頻的上探,並聲稱自己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區別…. 先不說人類能不能聽到20-20K Hz之外的聲音,實際上包括最頂級的大奧和STAX靜電系統在內的耳機在200 Hz以下都有非常大的衰減,換句話說,50Hz的聲音它能不能放?能放,可惜放出來的聲音小到你聽不見而已…. 18Hz的聲音它能不能放?能放,可惜就算它放的再大聲,那也是給大象聽的耳機… 高頻的狀況也好不了多少,在15KHz的地方大多數耳機都有明顯的衰減。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我們聽的MP3檔,因為是有損壓縮,因此對於160Kbps左 右碼率的壓縮音頻來說,在18KHz的地方電平是平直的!往上的‘高音’被壓沒了,你還能指望耳機給你放根本不存在的聲音麼…

綜 上,200Hz以下和18KHz以上的頻響延伸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沒得放(壓縮音頻檔裏壓根兒就沒有兩頭的信號,除非用Lossless或乾脆不壓 縮),二是放不出(幾乎所有耳機在高低兩頭都有很大的衰減),三是放得出你也聽不見(少數生有超越人類的‘神耳’的大佬除外)

關於頻率回應,請大家參照以下這個圖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0&graphID[]=303&graphID[]=657&graphID[]=165&graphID[]=459

這 裏有4款耳機(塞)的頻率響應曲線,供大家參考,其中只有ER4B的曲線在20-2KHz的地方比較平直。同時我自己在家專門用來放低音的12寸單元口徑 的大炮(Subwoofer)說明書上也標明瞭即便是這樣的怪獸,在50Hz的地方也有明顯的衰竭,因此指望小耳塞重播它們標稱指標的極限頻率並且你還能 感覺的到,基本上也可以稱得上是幻覺了…

順便談一談Subwoofer,也就是低音炮,現在不少多媒體小塑膠箱子也敢號稱低音炮,並 且指標都標得很嚇人,但是我自己的那個用臉盆那麼大的單元的炮在非倒向設計的情況下,根據聲學理論計算結果最低也只能下探到35Hz左右,而它的低通分頻 點就在200Hz,即200Hz以上的聲音它根本就不放…. 如此一來這只Subwoofer在家裏的定位就很尷尬了,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它根本就不響,完全擺設一般,或者是其實也響,只不過我聽不見…… 早知道買個低音潛不下去重播又失真的便宜貨,至少還有個動靜不是…

總結一下,那個頻率回應曲線的圖,基本上在200Hz以下和15K 以上的區間,耳機(耳塞)都會有明顯的衰減,但是沒關係,人耳不敏感。重點在於200—2KHz這一段是否平滑,因為這是耳機最要做好的一段。另外需要注 意的一點是ER4B,它在高頻上的衰減比較平緩,15KHz左右有一個反常的增益,這就是之前所說的走解析路線耳機的典型特徵,就是高頻表現一定要能飆多 高飆多高,此處找到了聲學上的證據。

題外話:耳機的阻抗。阻抗是衡量一副耳機好不好驅動的一個重要標準,它包含了線圈,器材的電阻, 和期間的寄生電感和寄生電容,也就是電抗。理論上耳機交流阻抗和直流阻抗應該不等,但實際上大多數常見耳機的阻抗還是很穩定了,也有少數例外,比如在極低 頻阻抗上升的Koss PP, 以及在2KHz阻抗會減小的ER4B,另外一款使用動鐵單元的舒爾SE530在高頻段也會出現阻抗減小的現象。關於阻抗變化的原因不明,相關參考資料請 見:http://baike.baidu.com/view/16812.htm 我大一的時候模電學的不好,實在是不好意思,關於阻抗的問題,還望有高人指教…

在這裏我主要想說的是關於阻抗匹配的問題。一般來 說,50歐姆以下的耳機都算作低阻抗耳機,市面上常見耳機的阻抗在16—32之間,而常見的隨身播放器輸出阻抗基本上在16到50歐姆,就是說,基本上都 可以直推,只有少數例外。阻抗再大些就有必要使用耳機放大器了,也就是俗稱的小二房。120歐姆—300歐姆算中阻耳機,這一檔的產品不多,像HD650 這樣的不少經典耳機就是300歐姆的。而阻抗是作為監聽耳機的工業標準600歐姆的耳機就屬於高阻了,如今600歐姆的耳機越來越少見了,另還有AKG K1000這樣的超級難推的另類經典存在。

阻抗這裏也有一個圖表,可供大家參考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3&graphID[]=303&graphID[]=459&graphID[]=165&graphID[]=657

阻 抗是作為大家衡量一款耳機推不推得動的參考指標,實際上關於這點,還有一個指標同樣重要,就是靈敏度。通俗來說,靈敏度就是輸入1個毫瓦的功率,耳機能夠 重播聲音的量度也就是聲壓級。一般來說,耳機的靈敏度分佈在95dB—120dB,而110dB的聲壓就已經到達損害聽力的程度了,一般我們聽音樂都是在 100dB以下的音量,因此這時候耳機的輸入功率其實非常低。但奇怪的是一般隨身聽兩個聲道的輸出都在10毫瓦以上,我不知道這個輸出功率是在什麼樣的輸 出環境下計算得到的,但是一向有推力足著稱的Ipod 4 代在驅動UM2這個靈敏度高達119dB的耳塞的時候,我必須將音量開到90%左右才覺得音量足夠(好吧,我是半聾子),更奇怪的是當換成阻抗更高,靈敏 度卻更低的Koss PP的時候,只要80%以上的音量就可以了(而且相對於UM2的入耳設計,Koss PP還是單元大很多的耳罩)。關於這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Ipod的推力會衰減,但是我懷疑我自己的聽力顯著衰減這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靈敏度和阻抗的關係大概可以通過每下降3個dB阻抗提升一倍的關係來換算,因此千萬不要以為阻抗低的耳機就一定推的動,還要參考它的靈敏度。據一個例子,還是剛才的響應曲線圖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hCompar ... =0&graphID[]=303&graphID[]=657&graphID[]=165&graphID[]=459

我們可以看見 森海塞爾的HD201的相應比Koss PP 遲鈍的多,但是它的阻抗卻比Koss PP低,原因就是HD201的靈敏度低,所以它反而比阻抗更高的PP難推的多。

另外關於推不推得好的問題,就是在阻抗匹配的情況下,達到聽音樂的音量之後,推不推的好取決於放大器的電壓擺幅,功率儲備以及電流輸出能力等等複雜因素,關於這一點,我會在後面介紹HD201這個很另類的耳機的時候詳細說到。

我 會寫下以上這麼多晦澀的資訊還有一大堆術語的原因並不是在做科普(我自己也沒專業到這個份兒上),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對耳機有一些更加基礎的認識,這樣 在查找相關資訊的時候,能夠自己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在商品琳琅滿目的當代,人們購買行為往往伴隨著巨大的資訊不對稱,互聯網是大家為了消除這個不對稱的常 用資訊傳媒,有時候甚至是唯一的,但是過多的冗餘資訊反而造成了更多的無據可憑。因此我們自己的資訊篩選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一款 耳機,搜索引擎上靠前的結果,無非是一些機構或個人的評測而已,基本上說好的多,甚少負面評價。一方面評測者的結論都偏主觀,另一方面商家想賣這個產品, 一定要說它好才可以,因此,我們更加需要有自己的判斷。首先可以通過檢驗評測報告中說好的理由是否充分,此外看它的理論依據是否自洽,接下來就是根據自己 的經驗判斷這款產品的特點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如果連適合自己的風格自己都不清楚,加上對外來的資訊沒有一點判斷,那麼這種發燒就會淪落成盲從和意淫了, 大家說是麼?

我曾經在自己的畢業論文裏總結過一句話:我們當今所處的所謂消費社會最大的基本功能已經從資源的合理分配轉變成為用一切 辦法去創造本不存在的需求。 這句話我覺得用在現在的商品導購上非常合適,用耳機的選購來說,網上到處是林林總總的所謂‘勸敗’文,就是一個耳機多麼多麼的出色,或者是加上什麼什麼東 西能如何如何提升之類的資訊,我真的很難不將這些資訊與其後面的商業因素聯繫起來……再加上耳機的喜好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用戶作出的評價 在我而言也沒有參考價值,多數情況下大家都是將自己喜愛的部分拿出來說,未必他喜歡的別人都喜歡,另一方面一般用戶也很難說出來好究竟好在什麼地方,去揣 度燒友們的詞句實在是非常困難。因此有機會的話,還是要自己去聽,多比較有助於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再有就是希望大家能通過我的這篇文章培養獨立思考和判 斷的習慣,並借此具有分辨資訊可信度的能力。

打一個比方,說現在耳機的廣告說阻抗小的就好推,不要信,說這個耳機標稱能到25KHz 的高頻所以解析力無敵,不要信,說一個阻抗只有二十幾歐姆的動圈耳機一定要加耳放才能推好,也請不要輕易相信。至於什麼低音下潛深,音場寬闊,動態強烈雲 雲這種形容詞,通通不要當真,耳機基本還是一分錢一分貨,指望清水變雞湯指望不上的,我們最多還是從自己能接受的價位去尋找一款自己喜歡的風格的產品,其 實就足夠了。


接下來我就要具體地來介紹我自己映射比較深刻的耳機了,其實算下來,這十幾年,自己花在音響設備上的錢林林總總也有 好多萬了,但使用的設備一直還是停留在發燒的初級階段,也有人勸我像我這麼入迷的人最經濟的方法就是一步沖頂,我也承認一步沖頂是比較省錢省力的方式,但 是對我來說,頂極的東西自己未必就一定喜歡,另一方面也少了很多在摸索過程中的樂趣,如同爬山,坐索道上山頂固然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但是自己一步一個腳 印上去時候的滋味又截然不同,更重要的,就是當你欣賞完山頂的風光之後你就沒有別的追求了,你不太可能退而求其次再去走半山腰,因此,這一路上的風光對我 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最重要的是,前方永遠有更美的景色等你去發覺,這種感覺才真的是發燒所追求的吧。

如今網上‘勸敗’的方式使得不少 人剛發燒就沖頂了,這燒的夠快,但不久往往會‘退燒’,原因就是自己沒有隨著設備一步一步提升的過程,一下子上了最好的設備,驚豔之後就往往失去了原來的 熱情,因此沖頂是發燒最省錢的方式,同時也是退燒最快的一個方法。實際上耳塞到3210就算是沖到頭了,最新還有一個UE11pro。耳罩就比較煩了,你 買一個AKG的旗艦K701,也不貴,不到3000塊,然後怎麼地也要加一個英國的Solo二房才對得起它不是,那就再花個4000塊吧,完了你不上個獨 立的DAC解碼器又說不過去了… 或者前面再加一個8000塊的CD轉盤?有了這些東西,一個再生電源總還是少不了的吧…… 往後再要買正版CD就是沒完沒了的無底洞了。 至於玩箱子,對不起,箱子我還沒聽說過有頂,玩箱子往前可謂是無邊無際啊… 娃哈哈哈~~~~~~~

我不知道以我現在的步伐什麼時候能夠走到頂,但是感覺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裏將自己的設備做一個小結,算是在發燒+敗家之路上一步一步艱辛走下來的血淚史吧…

首先從… 便宜的開始吧…

SONY 高檔磁帶機原配耳塞。在我很小的時候,家裏有好幾個高級的磁帶機,都是當年的旗艦產品,直接從日本帶回來的。相當於現在MP3裏面的D9或者是 B&O的小飛碟。其原配的耳機型號都已經不記得,現如今早已流失或損壞,但回想起來,它們的聲音非常不俗,可以磁帶的音質有限,如果拿到今天,我 相信不會比我現在用的任何一款塞子來的差…

SONY 801,805,818。 索尼的廉價耳機大概是我這樣年紀的人都會映射比較深的產品了罷,這些耳機總體就給人一個感覺:脆。 即使是這樣,有一段時間我還是非常迷戀那如同鞭抽的低音…. 後來SONY廉價耳機大行其道是在國產山寨貨流行之後了,對於我國的山寨耳機事業,這一系列的SONY耳機,想必也是意義非凡吧…

愛 華V16,V553(假)。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剛剛有了一點發燒的意思,於是花大錢(對當時的自己來說),去買了一條愛華的V16,這條第一次自己買的耳 塞在當時帶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感,可惜沒多久就被我連隨身聽一起弄丟了…… 於是又去買了當年炒得沸沸揚揚的V553(注意了,敗家的開端),可惜那時候人小不懂,買了一條假貨,其特徵是靈敏度非常低,聲音纖細,也不曉得為什麼我 還是聽了一段時間… 後來送給別人用來聽英語口語了…

森海塞爾MX300,MX400。這兩條塞子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後來假貨尤其多。我很喜歡當時的這兩條塞子,並通過與山寨廠出的假貨對比,得出如今國產仿冒品的技術已今非昔比的結論… 但山寨做到真假難辨還是小意思,最厲害的,是做到Ipod原裝耳塞的境界

Ipod 原裝耳塞我有4條,也是經典了,從最近的Nano 3配的耳塞看,Apple應該是換耳塞了,我這裏說的,都是經典的蘋果耳塞。蘋果耳塞的素質其實是相當不錯的,還記得之前的那個頻響曲線圖麼?我們可以看 到蘋果耳塞在200—2K左右的回應是比較平順的,也就是說,這個耳塞的基本素質還是可以的,在歐洲老外們用的最多的也是這個耳塞。但是在國內,蘋果耳塞 惡評如潮,我一直以為原因是山寨出的仿冒品太氾濫,後來有機會聽了一下所謂的‘真’蘋果耳塞,也就是在國內買的Ipod原配的,感覺還是一個爛。於是我懷 疑這個‘真’蘋果耳塞其實也還是山寨出的,否則怎會比我4條從倫敦蘋果旗艦店買的真耳塞差別如此之大呢 …. 最後,蘋果耳塞是要帶套用的,雖然看起來醜些,但堅決要帶~~~~~~

說起,山寨從做真的假貨到做假的真貨,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傳說 中的IBM原裝硬碟盒。IBM的假貨硬碟盒原本滿世界都是了,後來出了所謂的真•IBM原裝硬碟盒,後來這個真IBM原裝硬碟盒也出了仿品,我買了一個所 謂的真IBM原裝硬碟盒,後經查證IBM只是出過少量的40G硬碟套裝,沒單出過什麼硬碟盒…… 換句話說,我買的‘真’IBM原裝硬碟盒其實很有可能也是個山寨貨… 奸商狡猾的,出兩個假貨其中一個更假,於是消費者就會本能地以為另外一個不會再是假的了… 不過好在我這個‘真’IBM原裝硬碟盒還算合用,仔細想想,其實山寨和IBM幹的是同樣的勾當,只不過山寨將100塊的東西冒充200塊的賣,而IBM是 將200塊的東西硬是賣到400… 我現在是只求山寨能將產品的性價比再作好一些而已了…

說完傳說中的IBM原裝硬碟盒,我還想說說 另一款傳說中的耳機極品 B&O的A8。A8是B&O推出的隨身播放器的標配耳塞,說起丹麥的B&O,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走貴族路線的廠牌,它出的隨身播 放器價格貴到令人髮指,而且還很難買到,至少我在英國的時候找了一陣子買不到。而如今它出的隨身播放器的原配耳塞在國內卻是紅紅火火,大家無不津津樂道。 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B&O有單出過它家的耳機…至少在歐洲我是不曉得,難道我國那麼多有錢人都買了B&O的播放器,然後又都一古腦兒奔了 3210,於是拆出那麼多的A8流入市場?我估計照這樣發展下去,A8很可能成為山寨的新寵兒,到時候大家又要忙著打假了,只是… 打假固然是沒錯,但是,有朝一日假李鬼們上竄下跳,可那真李逵可有那麼多麼….

SONY EX81。這是我用的第一個入耳式耳塞,準確地說,是第二個,之前買了一個飛利浦的降噪耳塞,也是入耳,用三節套的,不過太大塞得很難受,於是拿回店裏退 了。說起來英國雖然東西貴,售後真的是沒得說,我是買了耳塞過了一個多禮拜,回去店裏直接把耳塞一丟就說我不喜歡,人家只看了一眼收據,包裝都沒要就二話 不說直接退了錢,在此表揚一下英國的商店。索尼的EX71在國內名氣比較大,EX81就比較少見,但是我對EX81的映射很好的。它是我喜歡的聲音,由於 音圈大小限制,它的低音不會很沖,但速度和彈性都不錯,更可貴的是它的高中頻染色很舒服,隱隱然甚至有些貴氣了。另外還有一點是它有趣的頭中效 應,EX81的佩戴不是特別隔音,不過它的聲場很獨特,它的結像是在你的腦袋中間的一個點...很多時候,你能感覺到聲音是從你的頭裏面發出來的,甚至感 覺不到是兩耳在聽聲音,我個人倒是很喜歡這種獨特的聲場表現...

雖然這支耳塞是花35磅折人民幣500塊買的,價格非常冤,但是我 一點也不後悔。因為在那些旅途上這個小塞子帶給我的感動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 最後說一下EX81的缺點,就是線材實在是太脆弱,我的這支用了才不到2年,線上的膠皮硬是生生爛掉了,露出裏面的銅線,實在是教人心驚膽寒…

TDK MP100。 TDK沒出過幾款耳機產品,這個是在100元以內我覺得非常超值的耳罩了。因為便宜,所以在聲音上不能有任何要求。但是這個MP100我曾用來聽過一次 Metallica 的S&M,有那麼一瞬間,聽得我神馳物外,交響與金屬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覺也都出來了。另有一次是漫步徐家匯的街頭,隨身聽裏一首王菲的 《不留》,讓我再次心神一陣恍惚… 沒錯,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設備的好壞和貴賤不是成嚴格正比關係的,能夠讓你欣賞到音樂的就是好設備,我們回想一下,有時候我們迷戀的究竟是那些高檔貨發 出來的聲音還是音樂本身呢? 喜愛音樂的人,除了燒設備以外,還有就是在聆聽中煉心的過程。給我帶來過感動的耳機,無論貴還是賤,我都會喜愛備至。不過MP100的佩戴很夾頭… 換成女生來用會比較合適吧….

AKG K66,K24P,Koss PP,HD201。這四款耳罩我想放在一起來說。K66是一個經典耳罩了,大家一直是拿來和不少相近價位的耳罩作對比,儼然是一個標準了。在這裏我拿來和 森海的HD201相比。簡單來說,K66的音樂味兒更濃一些,而HD201的聲音更加嚴謹,有人說K66是Hi-fi入門,而HD201是監聽風格,我認 為有道理的。但是HD201的監聽風格需要這樣理解,就是它像監聽耳機一樣難以驅動……

我在買了HD201以後也看過不少這個耳機的 評測,發現幾乎沒有關於這個耳機難以驅動的資訊,實際上,任何一款隨身播放器都不能很好的驅動這個廉價耳機,也就是說,它是極為稀有的一定要二房才能驅動 好的廉價耳機,很可能沒有之一。因為HD201的實際靈敏度只有98dB/mw,需要的壓擺和功率儲備又非常的大,因此即便它的阻抗到600歐姆的監聽行 業標準差的很遠,但你也絕對不要指望一個隨身設備能推的好它。所謂監聽,意思就在這裏。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如果是拿到隨身聽上去聽個 響,HD201基本上就是一個爛耳罩,我也用過一個三星的口香糖,音量開到頭,然後開EQ和音場增效,基本上也能聽,但是這時候HD201只相當於一隻 50塊錢的網吧耳機罷了,你聽到的都是有氣無力加上被染的亂七八糟的聲音,但是如果你上了二房,這時候的HD201如同脫胎換骨,開始展現它原本的特徵了 (失真控制的還不錯)。總體而言,這時候的HD201聲音素質才能和K66一較短長,還是那句話,K66有些舒服的染色,HD201啥都沒有,一五一十地 放聲音,中規中矩。

之後是Koss PP,這個也是經典耳機了,以低音澎湃著稱。加上樣子也挺好看,又好推,其實Koss PP的低音量足而有些渾濁,只是出街聽個響還是非常適合的。K24P基本上和PP難分伯仲,只是低音更加收斂一些,所以適合在家戴著聽。而已。值得注意的 是這兩個耳機貌似被山寨盯上有一段時間了……

ATH ckm50。這個是個新耳機,特點是好驅動,與EX90設計類似的動圈入耳。自從我的EX81線爛掉以後,我基本上掛著這個出街。鐵三角的這個新入耳依靠 大動圈設計,在低頻的量上勝出了EX81,此外比EX81好驅動,重要的是看起來皮實,比較不用擔心會壞…… ckm50走的不是鐵三角毒女聲的路子,女聲還不如EX81毒,它在高,低頻上都作了一些加強,低頻的速度很快,適合聽有一些電子味道的J-pop,中頻 這一塊就不怎麼出彩了,總體來說,出街聽個響還是基本合格的… 低音增強版的EX81?!

WestStone UM2。 這個與UE5 pro,ER4P齊名的三大中端動鐵是我現在用的主力耳塞。它的特點就是燜燒鍋…… 我嘗試過多種辦法改善它的悶,上二房經證明意義不大,低頻的速度會改善一點點,低音變的有些彈性,也就是變Q一些而已,音場也被撐開一小點.... 加阻的話提升的是它的聲音密度,我頂不順.... 若是換耳套又明顯改變了它的風格,UM2招牌的飽滿聲音消失了,變成了EX81的姊妹版?!最後懶得折騰了…… 現在網上將二房當作提升音質的萬靈丹一般,但是在我的實驗下,目前只有HD201被證明是需要二房的,所以我最新買的C&C F1U就很尷尬,當USB音效卡用吧,它在我的兩個IBM本子上(T43,T61P)都認不到,出街吧,3P很麻煩,在家聽吧,又確實沒有什麼通過它引發質 變的耳機…

說到這裏我就在想自己入C&C F1u的意義在哪里呢,二房除了功率放大之外,就是做阻抗匹配了,但是我手上的訊號源和耳機都是低阻的,不存在阻抗匹配的問題。依稀記得很多年以前電路基 礎的時候講到放大器,二房在低阻的情況下是提供冗餘的電流擺,而高阻的情況下是提供冗餘的電壓擺(這一段純粹是我YY的,沒有證據)。不過耳機作為負載的 話,功率非常小,除了少數如HD201這樣靈敏度很低又難推的低阻耳罩之外,我實在是想不出二房的意義何在…… 不過最近我在實驗將DVD的AV音頻輸出二轉一到小二房,推耳機來用。因為DVD的RCA輸出阻抗非常高,直推耳機聲音巨粗,底噪又大,所以用 C&C F1u來匹配阻抗。如此用耳機看DVD演唱會就不用擔心擾民了…… 這也算是廢物利用(?!)吧…

...繼續說 UM2。關於UM2的換套,我買了ER20長柄三節套,發現太長塞不進去,剪短成ER14短柄三節套,一聽聲音變得太尖太幼細,再剪去上面一節變成兩節 套,勉強能聽了。不過越聽越不對味兒,如果我要的是UM2發出這樣幹,細,脆的聲音,我不如去買一個ER4好了~~~~ 所以最後還是海綿C套,至少,這是UM2的本色聲音… 綜上,如果你不喜歡UM2的悶,除了去做耳模之外,怕也只有上個二房之後換線再用兩節矽膠套或舒爾蘑菇頭了… 不過,這時候你要相信自己玩的是UM2,而不是冒牌ER4….

接下來談談UM2的加阻。一般耳機阻抗在低頻最大,因此對低頻的衰減要 小於高頻的(阻抗提升負載接受的功率就大);對大多數耳機而言,增大輸出阻抗會使聲音更暗更混(此時功率放大器對耳機驅動單元的控制也會變弱),對於 ER4來說,它的低阻版本ER4P加上阻抗線搭配一個聲大力粗的二房是一個合理的玩法,ER4原本也就是一個高阻的耳機。但對於UM2 來說,需要改善的是它緊密的中頻,方法應當是減小功率放大器的有效輸出電阻。

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說起加阻就要大家一起加,加了阻抗線不管什麼耳機都能水變油…… 我想,大概是阻抗線的利潤很可觀吧… 對了,要是買了阻抗線,二房必是少不了了,如此又能多推銷出個二房呢,您瞧這多划算…

現 在很多人關心UM2,UE5 pro,ER4P之間的區別,其實耳塞到了這個素質,也就無所謂誰好誰不好,風格不一樣而已。5破聽流行基本上無敵了,耳洞大的兄弟們有福了。ER4的解 析也是非常討人喜歡的,耳洞深且不怕戳的兄弟們有福了。UM2的價格稍貴,玩它的人要有些耐心,據說這個玩意兒要Run 500個小時才能開聲…這話說得教我很絕望啊… 我相信動圈的耳機run-in 50個小時聲音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動鐵的時間久一些,但500個小時才小成,2000個小時方功德圓滿…也太無語了吧,這有些讓人把美好希望寄託在來世 的感覺了都…… 想那老美們一般工資3000刀,一個UM2賣299,人家至於為了個300塊的東西辛辛苦苦認認真真地煲上2000個小時麼。這說法,估摸著也是我們自己 人叨咕出來的,不可證實,也難以證偽……

最後,我買UM2純粹是因為耳朵物理構造不爭氣所致,再往上走怕只能訂制了。不過UM2被譽為是一支退燒耳塞,很多燒了一大圈的人最後都會停在UM2這裏,至於是為什麼,自己去聽聽就明白了。

ATH SQ5。之前我說過,我不滿UM2聲音的擁擠,此外又偏好解析感強的聲音,所以新近又入了一個SQ5。這個耳罩也不走老鐵毒女聲的老路子,它走的是偏清淡 的解析派聲音,其總體特色我說過了是高頻亮,中頻淡,低頻少。有趣的是我發現不少鼓吹SQ5的廣告或者槍文都說SQ5的低頻如何如何,實際上在我聽來 SQ5對低頻的處理可以說是恨不得能少一點就少一點,生怕多一點低頻就糊掉了它的解析。不過反正這個耳罩買來也不是聽低音的。

我 run了一陣子之後,發現SQ5的兩個問題,第一是佩戴,太緊,給頭小的女生戴的(宇多田光?)。我將其稍微改造了一下基本上解決了,方法是將頭箍撐大之 後再將頭箍和喇叭的連接處的溝槽中加一塊襯墊,讓喇叭與耳朵在佩戴的時候平行而不是包在耳朵上。第二個問題就是高頻太亮,在人聲激勵做的比較多的錄音上聽 得人很累(溫嵐,戴佩妮之類),加上新耳機,在一些極高的音上還給人一種鋼叉刮盤子的感覺。所以對我來說,這個聲音太冷,而UM2的聲音又太暖…

如果說,有一個耳機兩頭都作的好,中間也不差,那就是Hi-Fi 級別。像SQ5只能走解析一路的,就是Low-Fi了。就像高手都是十八般武藝精通的,但是身價太貴。要便宜就只有專修一門了… 像SQ5這只耳罩吧,聽聽宇多田光還是不錯的…


不 過,我的這套搭配還是有問題。Ipod 4(MP3 中的白開水)Line-out + C&C F1u (二房中的白開水)+ SQ5 (鐵三角的白開水),合起來就是 真•白開水…… 低頻快消失了,中頻一點油都沒有,高頻冷到不行…… 只有適合聽聽莫劄特,海德爾的女聲歌劇而已,風格偏得太厲害。 不過,我反正是用它來為了久聽UM2太悶而降降火的而已,正常若是這樣搭配,並不合理。

題外話:關於人聲激勵。我們去卡拉OK的時候都感覺那裏的設備將你的聲音美化了,但那是一般的卡拉OK罷了。而本人在第一次進錄音棚的時 候被一個叫人聲激勵器的東西驚了一下… 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我在類比真實錄音的情況下唱了一曲,聲音通過激勵器處理,然後… 我發現自己的聲音通過耳機傳過來…口腔裏口水的聲音變好多,唇齒之間的氣流也變得清晰可聞,總之自己的聲音一下子… 變的好動聽啊…

我在那一瞬間終於明白為什麼蔡依玲,黎明之流也能夠堂而皇之以歌星身份混跡娛樂圈,那是拜現代的錄音技術所賜。至於像F4這種五音不全到達非人力所能救的地步,我們只能期待更先進的人聲處理技術的問世了…

說 回人聲激勵,這種技術能夠將演唱者的齒音,唇形,胸腔深處的諧振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平常挺好的,但是在SQ5和 真•白開水系統的表現下就有些過亮了,瑪麗婭•凱莉姐姐那一聲毫不見衰減的海豚音,直接就將我的骨頭都麻酥了… 當然不是很爽的那種,對於SQ5這種風格偏向性很強的耳機,我看只有繼續Run下去才有可能找到欣賞音樂的感覺,而不是現在只是在聽分毫畢現的聲音(大鬱 悶)。 最近我認真run-in了一陣子,然後在振膜單元和耳罩的隔音棉之間加了一層面巾紙之後,總算是有些改善了.... 唔...

這篇文章到這裏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過是主觀的一家之言,請大家不要當成導購或者是勸敗文,只求給認認真真看完的人有一些啟發就足夠了。衷心地希望喜愛音樂的我們,始終能記得當年的一點一滴欣喜就好…


有關耳機的一些補遺和迷思

還是先從我自己映射比較好的聲音說開來吧…

聽 感這個東西非常地主觀,我希望經過我個人的一些分析,對大家能夠有參考 我最喜歡的高頻部分的聲音來自鐵三角的SQ5,比如木吉他琴弦的彈撥聲在這個耳機上就非常地亮,泛音也很好,只是人聲部分齒音稍重了些,甜姐兒梁靜茹的一 些高音部更是刺刺地不好聽(沒辦法,我用的設備前端是Ipod+F1u 真•白開水系統)。我的解決辦法是將SQ5的耳棉拆下,在單元和耳棉之間墊上一層面巾紙… 效果還不錯,我打算等200個小時將這支耳罩煲熟了後再將面巾紙拆掉。

SQ5配備驅動器40mm的震膜面積其實也不小,但它的低音真是少得可憐。聆聽一首伽非伽而的歌曲,那毒死人的女聲在SQ5的表現之下挺好的,可惜到了本應震撼到吹起你褲管的深沉低音鼓的時候…… 抱歉,SQ5沒這東西…… 您就湊合著聽聽敲臉盆罷…

作為單重一面的平價耳罩,SQ5基本上也就只能做到這麼多了。如果不在乎耳機挑食的話,這支耳罩的高頻部分還是很令我滿意的。

接 下來說平衡。我個人認為最平衡的耳機是… 森海的HD201,當然是在二房推動的前提下。之前我拿它和K66比較,K66的音樂感更好一些,但有些染色,HD201就是原原本本。K66和 HD201相比音場大且聲音偏幹,低音的控制力相對HD201稍弱。HD201有很乾淨的低音,音場不寬闊但是中規中矩,雖然沒有開放式的K66通透,但 在廉價封閉式的耳罩內綜合能力可算得優秀了。綜上我認為HD201如果有二房支持的話,是能夠與K66這個經典耳罩相提並論的。不要忘記它在歐洲是拿到耳 機設計大獎,並且它在歐洲的售價也不低哦。

然後說說低音,除了箱子以外我最喜歡的低音來自Koss PP,PP的低音感染力很強,也有很好的彈性。在欣賞搖滾樂的時候可以給人一種high的感覺。不過PP的低音是失真的低音,往下潛的話散得厲害,而且很 糊,鼓點的顆粒感基本沒有…… 我分析了一下PP的特點,就是雖然它在低頻部分的回應曲線擺動很大,但它的阻抗在人耳相對敏感的低頻區段有提升,於是在這段頻率上耳機接受的功率大,重播 的量就大,於是人耳感受到的就是澎湃的低音。同時,我們聽見的實際上是很多下潛不足重播失真但是量感很強的低頻。

關於低頻,還有一個 有趣例子是ER4S,它的頻率回應在低頻部分幾乎是平直的,就是說實際上ER4S重播的低音品質相當之高,幾乎能夠不失真地下潛。但是因為人耳在低頻方面 的不敏感性(也就是頻率越低,人耳能聽見需要的分貝數就越大),導致了ER4S低音的有質無量的情況。我一直認為三節套的使用也造成了ER4低音不夠量的 情況,原因是如果將UM2的C套換成ER14三節套,則 UM2招牌的中低頻會遭到極大的衰弱。因此,這些跡象看出,很有可能ER4的動鐵單元低頻的素質尚在UM2之上?! 再聯想到ER4無人望其項背的高頻解析,一隻單單元的老動鐵耳塞的調音能做到如此,實在是太niubility了……

接下來說一說人 耳的生理極限。雖然說理論上人能夠聽見20-20k頻率的聲音,但是800Hz以下,4000Hz以上的頻率人耳的敏感度會急劇下降。就是說很低或很高的 頻率必須以相當大的聲壓值才能被人耳感受到。耳機其實最要做好的是800-4000這附近的一塊頻率,兩頭之外就是各家有各家的絕活了。比如在12KHz 處響應不降反增的ER4S就是高頻解析類耳塞的典範。 除了聲音的還原性,聲音的動聽也是耳機非常重要的一環,即每個耳機對各類聲音的補償和減益做法不一致,這樣就造成了不同的聽感。調音方面的區別可以從 ES5和SQ5這兩支硬體指標非常相近的同廠牌耳機中聽的出來,不同的調音就會導致耳機走不同的路子。如果無視聽感,單純地追求聲音的‘平衡’的話,那麼 國內賣200塊的HD201‘監聽’耳機絕對是您的不二之選了… 你看它雙股線對稱的設計就是多麼地平衡啊…

然後是一些扯淡的內容, 關於集體無意識的。最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導購和勸敗文,說起來衝動真的是魔鬼,這種東西一看多了就中毒,而且欲罷不能。儘管我之前論述了那麼多需要冷靜分 析資訊的原因和提供了很多客觀的技術資料,不過最後自己還是忍不住買了一大堆實際上用處不大的東西。這就讓我想起了我另一個專業Mass Communication裏面一個很有趣的假設:獨立個體都可以被理解成理性的,但是當理性的個體組成一個特定的群體,它所表現出來更多的是非理性的特 征。

舉一個例子,用投票表決死刑,當讓你一個人決定是否要處死一個罪行不明的犯人,作為一個理性的你,未必會同意不分青紅皂白地去剝 奪一個人的生命。但如果讓1萬個和你一樣的人投票表決的話,這個犯人怕就凶多吉少了。同樣的,雖然我們不是真的相信白醋能預防非典,但是白醋(甚至包括了 普通醋)在一段時間內都脫了銷。雖然沒有任何依據說明股票會在奧運期間上漲,我們也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借奧運之年自己可以在股市上打個翻身仗,但就是有那 麼多人在2008年的股市沉沙折戟…. 我將種種此類現象歸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表現在包括自己在內的耳機發燒群體中,這種非理性衝動表現的同樣明顯,有時候我甚至懷疑,這就是‘發燒’兩個字的 本義……

假設發燒友在資訊完全閉塞的情況下,它唯一的依據就是自己的耳朵,他這時候的行為反而會偏向於理性。很可惜的是幾乎所有的這 類人都十分擅長‘爬文’,即到各個網站和論壇去收集資料,於是大量的非理性決策便出現了,大家稱之為‘中毒’。許多亟於銷售自己產品的商家混跡其中,也為 這種非理性決策推波助瀾,最後大夥兒往往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資訊海洋中不知所謂。從這個小小的例子,我們可以再次看出:新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實際 上並沒有消除市場上的資訊不對稱,相反的,它使得消費型社會的職能更快地從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轉向不斷產生本不存在的需求。

講道爬文,我個人比較喜歡臺灣的論壇,比如AA。倒不是那裏的文章會比較權威,或者勸敗魔人少些,只因為那裏的風氣比較和諧。不像國內某耳機論壇,經常有幾個人一語不合就磚頭滿天飛了,本來大家志同道合,最後還一定要辨一個不共戴天麼……

最 後是奧林匹克運動會…我國健兒們勇奪100塊獎牌,史無前例。大家還可以通過痛駡國腳享受一下廉價的言論自由,真是可喜可賀…… 但是雖然男籃們在與西班牙等列強的比賽中戰的驚天地泣鬼神,我卻在週末的徐家匯連一個能打球的場地都找不到~~~!! 新聞說水立方的用水淨化技術已經到達一池子都是純淨水的地步了,運動員的紀錄是破了不少,但隨後我又聽到上海的公共游泳池半年才換一次水的消息…… 所以2008年的夏天,包括以後的所有夏天,除了水立方,我是不打算去任何游泳池游泳了……

最近對耳機系統的高燒不退,廢話不說,繼續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心得吧。

音特美 ER4P:這是一個能聽到你耳朵疼的產品,雖然er4的解析力在小耳機中無人出其右,但是要找到與其搭配的音源還是不太容易的,一般我是CD轉盤加耳放驅 動這個耳機。此外er4p非常不適宜出街,原因有二,第一是它不容易驅動,其實er4p還是得加了阻抗線接耳放聽才對。如果用一般隨身聽驅動還是很困難 的,首先是不夠響(好吧我就是個聾子),再者控制力也不夠。第二個原因是er4p的三節套佩戴導致出街的時候耳機線摩擦衣服的聲音大到不可接受,甚至是風 吹過耳機線的聲音也是清晰無比。我試過帶著帶著隨身耳放玩3P插著er4p出街,結果er4p本身乾冷的聲音加上戶外的嘈雜和沙沙的耳機線聲,我真的是什 麼都聽不出來了…

結論是,聲音溫暖,低音包圍感重,隔音出色,佩戴舒適而又十分好驅動的UM2才是出街的首選。

AKG K601:我曾經試著將k601和老版的HD600做過比對,HD600的聽感更加男性化一些,低音沉而不散,依稀能感覺出HD600在表現古典大編制下 的‘輝煌感’。而K601在音場上勝出,音色相對柔膩,適合清淡的器樂和甜姐兒的歌。眾所周知k601是一個不好伺候的主兒,120歐姆的阻抗也很尷尬, 要出好聲則非常地挑前級(你也可以認為是它的潛力巨大)。外界的評論是K601的弦樂表現能力非常好,我不曉得說這話的人用的是什麼耳放,至少是8PR這 個等級的吧,此外誰知到他前面用的是幾萬塊的DAC… 總之我使用小不點2++膽耳放推動它,感覺還是差強人意,往上再燒solo或者PR7又捨不得,於是先將就著吧。



此 外我的這套膽機+k601的系統對音源的改變非常敏感,同樣是放CD,前面用200塊的國產DVD和一個Kenwood的老轉盤感覺就是不一樣,究竟是哪 裏不一樣我自己也說不上來,不過應該不是心理作用吧… 在夜深人靜的夜晚,膽機+k601伴隨著一曲Nat king cole的 《For a sentimental reason》,總是能令我淚流滿面… (胖子語:我看是信用卡帳單讓你淚流滿面吧)

森海賽爾DH201: 因為最近入了K601,自己對HD201有了新的認識。都說K601不好推,實際上HD201的難推程度和k601是一樣的,而且除去本身需要很高的功率 儲備之外,對壓擺/流擺的需求的非常過分,只不過它們兩個K601是需求大動態下的壓擺,HD201是需求大動態下的流擺。偏巧K601的阻抗又是不高不 低的120歐姆,可謂不利膽也不利石,以至於我懷疑K601最好是用PR7這種膽結石或者是牛出的膽機才可以推出精氣神來。



HD201 則反過來,阻抗低又吃電流,所以需要石機來伺候。充分驅動下的HD201表現根本就不像個200塊的貨色,雖然沒有穿雲裂石的高音但是高頻不刺耳,雖然沒 有震聾發聵的低音但是低頻不轟頭。整個聲音表現的非常平衡且乾淨,在聽大編制音樂的時候鼓聲收的很快,不拖泥帶水。作為封閉式的設計,音場稍差一點,即便 如此我還是堅定的認為,在這個價位下,充分驅動的HD201完全就是無敵的。不過HD201的定位很尷尬,正常來說,燒的動耳放的人都看不上200塊的便 宜貨。我估計只有少數打死不願意投資耳放耳機,同時使用著上世紀90年代末那些推力驚人的古董播放器(SONY-555,三條七)的人,才會需要 HD201吧。最後我的HD201是在UK折人民幣500塊購入的,不曉得會不會有購買地點不同而導致的個體差異呢…

鐵三角SQ5: SQ5和HD201一樣是一隻定位尷尬的耳罩,最近我認真地將它煲了一陣子,對其聲音特性有了些新的認識。SQ5的特點非常鮮明,高頻部分很亮,豎琴,三 角鐵的泛音可謂非常迷人,就是中間太瘦,底下基本沒有。SQ5可以說比er4的風格還要極端,我第一次試聽的時候正好用了一首非常適合SQ5聲線的新古典 曲子,它放出的吉他的和絃和鋼琴的顫音瞬間就將我毒倒了,稀裏糊塗買下之後才發覺其實這只耳機的通用性不太好。不過憑心而論,如果聽的音樂對了它的路 子,SQ5在解析和表現力上甚至高出k601一籌,作為開放式設計的k601只是在極高頻的空氣感上稍挽回一些顏面而已。而且SQ5非常好驅動,不挑前 端,如果是普通隨身設備直推的話,它出來的聲音比ER4P還要好!我相信相比Ipod這種白開水,像Sony這種音色溫暖甜糊的播放器,或許更適合它罷。

話又說回來,實際上,我現在一直在想方設法地將這只耳機出掉…

本來還想寫一些關於國慶去黃山的事情的,順便寫寫單反相機的使用心得和技巧的。但是因為懶,再加上這些東西網上已經有了一大堆了,真正有用的經驗還是要依靠無數次的快門積累出來的,所以就找這個藉口放棄寫了。

最 後還是說說些敗家的經驗吧,單反機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出片的銳度很高,用高檔的鏡頭和機身組合能拍很多驚豔的片子。我自己用過一台 D200+18-200VR的驢頭,圖像卻沒有達到我想像的銳度,相反照片上像是蒙了一層蠟一樣。看來真的是需要一個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分析鏡頭的解像力的指標)超高的牛頭才行啊。即使是牛頭吧,在不同焦段下的MTF也都是變化的,需要仔細參研才行。不過牛頭真的是好 貴,動輒數萬,我現在的理想就是能用上個涵蓋常見焦段的恒定光圈鏡頭而已…

寫道這裏我感覺到自己再次陷入了對器材的執著之中,與燒耳 機一樣,燒相機前面也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也許我應該懸崖勒馬,重新入一個LX3這樣的旁軸機器,尋找那過去用傻瓜機一有衝動就隨便拍的攝影樂趣才對… 如今手持一個大炮,端起架勢擺弄半天,參數要用全手動,偏振濾光UV換來換去的,實在是不曉得是人玩相機還是相機玩人……

題外話:博物館的古錢幣展以及現代人的消費衝動

周 末上海博物館新開古青銅器展,裏面不是飯盆就是酒缸,沒意思。但是4樓展廳的古錢幣展好看很多… (好吧我就是喜歡看錢…) 古時候的貨幣就是比現在的錢有存在感,那時的人出門買個大件要是帶現金估計還是個體力活… 特別要說倒的是古德意志和太平天國的錢,幾乎有小盤子那麼大。我猜是那時候國家治安不好,為了防止敵人打黑槍放冷箭,身上裝些錢,可以起到甲胄的作用(難 道這就是俗語‘帶點錢防身’的由來?!)

我就想和過去的人比起來,如今我們花錢真的是太方便了,鈔票就不用說了,近代又發明了銀行 卡,從前人買東西要丁鈴咣啷帶錢,要麼揣銀票,現在我們買東西鈔票都可以不用帶,刷卡瀟灑又時尚…還有萬惡的網購,最方便到令人髮指的網購要數亞馬遜的 ‘one click buy’,登陸之後看上什麼東西只需要在邊上的按鈕上點一下,第二天東西就神奇的出現在你家的門口了… Oh, my god~~! 這亞馬遜網站簡直是和許願池一樣~~!!!而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信用卡了,如今有了信用卡,我們不但可以花錢包裏的錢,還可以刷銀行帳戶的錢,甚至可 以透支你未來才能賺到的錢~~!! 你說這哪里是古代人可以想像的到的消費形態啊~~! 別說古代人,這也已遠遠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於是常常在購買東西的時候感覺自己如同古時候的皇帝,要啥來啥,可每每月底接到帳單的時候才反應過來自己其實 只是一個奴隸…

因此我懷疑這銀行卡加網購是繼交子出現之後,對人類經濟活動發展貢獻最大的劃時代發明…

最後彙報一 下上海藝術/小資/時尚/雙年展的情況。我去參加上海藝術/小資/時尚/雙年展可謂是純屬意外,為了不排隊還買了貴了一倍的黃牛票(我日…)最後進去只能 看到三樣東西:垃圾,看不懂的繪畫以及粗製濫造的假冒紀錄片… 或許我真的不適合做一個文藝青年,我就奇了怪了,為什麼有人可以從一個不停冒泡的紅色試管中看見四萬年以後的一座城市,而我卻只能看到高錳酸鉀呢…

新近入了鐵三角的CM700,為的是聽一聽傳說中的老鐵毒女聲。結果拿到以後不久就出掉了… 原因是在CM700之前,我已經被ER4和UM2毒過了,再來聽千元以下的動圈,自然是沒甚感覺。

CM700 的低音是它的軟腳,因為沒量感沒力度,在我聽來還可以接受,關鍵是要套上海綿套才行。帶套以後雖然醜,但是為了聲音還是要犧牲一下外觀的。CM700的素 質其實還可以,還能少少聽個古典,我有一盤《金色卡拉揚》演繹的就不差。只不過這款耳機山寨貨太多,700塊以下的不管是什麼廠貨工包一律是山寨產的,大 夥兒留神。

然後說說鐵三角的女聲毒,大概與我一直用的Ipod白開水有關,我是沒怎麼感覺到。我認為與其說哪個塞子女聲毒,還要連帶播放 器一起評價才更為客觀一些。我自己的經驗是只要播放器在重播方面做到合適的補償,再搭配一個聲音走向合適,染色舒服,素質與CM700差不多的隨便什麼塞 子,我覺得都可以做到女聲毒。

CM700之後我又入了天龍的C700,也就是國內的C751。這是一款千元級的高級動圈,據說是低音量大 的塞子。與UM2對比,C700的低音明顯帶有鏗鏘感,打個比方,UM2的太鼓到了C700就變成了鋼筒,UM2是一錘到底,C700的大錘底下還墊了塊 盾牌。不過C700低音的鏗鏘味兒與廉價動圈的脆完全不同,畢竟金屬聲和塑膠聲還是區別很大的。我做過一個試驗,將UM2的C套海綿頭中間的小管子拆掉裝 在C700上面,C700的聲音走向立即變的非常接近UM2,低頻彈性十足。如果換成UE用的兩節套,C700的低音可以變得更加清脆,但同時齒音也加重 許多。

從多次試驗結果看,入耳式的耳塞使用耳套的不同會對聲音產生巨大的影響。我曾為了改善UM2的悶使用了多種前級搭配以及嘗試過多個 便攜耳放,甚至用上了阻抗線,但對UM2聲音的改變並不大。可一旦我更換了耳套,比如海綿套,三節套,雙節套或者是矽膠半耳膜,UM2的聲音便如脫胎換 骨。不過走了一大圈,最終我還是用回海綿套……

再 說說阻抗線,為了玩好ER4p,我自製了一條阻抗線——2只Dale1/8瓦75歐姆電阻配對加一根機線焊起來就是了。之所以做這條線,是因為er4ps 和er4s使用一樣的單元,Er4p作為er4s的高頻縮水低阻版,根據此消彼長的原理,顯得低音更強適合流行。不過既然玩er4,還是要聽er4s才是 能領略其特點。

加上p2s線以後,er4的控制力有所加強,聲音變得更嚴謹,但同時因為er4s極高的解析力,前級過來的失真或者是音源 的瑕疵會被完整地表達出來,在0202USB輸出環境下聲音乾冷,即使換了轉盤+膽前級還是刺刺地缺乏感情。所以我的結論是小四黨要麼都用強的一塌糊塗的 前級,要麼就是有一類人生來戴不了大耳機,在投資了幾萬元的輸出設備之後,別無選擇地加入了小四黨……

之後我又嘗試了對其他耳機進行加阻,結論是除了音量變小以外在音色上並無可聞的變化。 對比傳說中的p2s女媧線,我認為女媧線帶來的音色上的改變是它使用的線材對聲音的染色所致。至於女媧線帶來的音色變化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就是另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還 有就是我所有的耳塞加阻之後,隨身設備根本推不動,一般聽還湊和,到了在大動態下的鼓聲完全就散掉了,看來一個超過100歐的耳機,無論靈敏度如何,都不 是為隨身設備而設計的。反過來,不管隨身聽能把一個超過100歐的耳機推的多響,它也顯然不是用來做這種工作的,一旦加阻,必用耳放。因此,這個75歐姆 的電阻線到最後就變成插在我的膽耳放做驅動低阻耳機時的阻抗匹配了……..

這個月公差跑了趟高麗國,有幸在COEX聽到了幾樣好東西。首 先是Klipsch image X10, 小巧的耳道式,聲音走向和C700相近,只不過袖珍了太多。Custom 2是我喜歡的聲音, 嚴謹卻不沉悶,佩戴舒適度也僅次於west stone的產品,使得我對Custom 3期待很高。至於RS1,DT880和K701,出於對大家荷包著想就不多放毒了…
Mon cœur s'ouvre à ta voix, comme s'ouvrent les fleurs aux baiser de l'aurore!
HeadPhone: Grado sr325/westone um pro 30
Source:
AMP:
頭像
bahamutxx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14, 2007 4:09 pm
來自: 熱情活力高山海洋台東縣!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8a8a 發表於 週日 12月 14, 2008 11:46 pm

小弟今天也去試聽了k77,DT231和HD201. 還特地根據樓上berserk191和aeolusyung兩位前輩的提示, AB test了有耳放和沒有耳放的表現, 發現差距實在是有點大到讓人驚訝, 只是不曉得兩位用的是什么耳放推呢? 不曉得小不點micro+能否推好201呢?

希望能夠得到兩位的答復.

謝謝
8a8a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六 11月 29, 2008 9:39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二 12月 16, 2008 11:59 am

8a8a 寫:小弟今天也去試聽了k77,DT231和HD201. 還特地根據樓上berserk191和aeolusyung兩位前輩的提示, AB test了有耳放和沒有耳放的表現, 發現差距實在是有點大到讓人驚訝, 只是不曉得兩位用的是什么耳放推呢? 不曉得小不點micro+能否推好201呢?

希望能夠得到兩位的答復.

謝謝


您好,HD201难以驱动的原因是它需要流摆非常大,我尝试过使用便携耳放C&C F1u驱动,完全可以。

在小不点2++上也可以推的很好,虽然小不点2++是阴极耦合输出的胆机,且61C9功率管输出内阻为300欧姆,并不适合推动低阻耳机。

所以从我的经验看,作为低阻耳机的HD201,只要提供它足够的电流,就可以推好。这一点,无论是便携耳放还是胆机都可以做到。

反之高阻耳机的电压摆就比较难以做到,据个例子就是k601,便携式耳放推不好,小不点2++也推不好,我打算去试试看隔离牛耦合输出的胆机。

话说回来,最近给小不点2++换了怪兽信号线和KAMA电源线以后,发现声音有很大提升。k601的密度提升同时,干涩的感觉也好了许多。所以我打算加滤波器了。

便宜的滤波器4元钱一个,我买的是瑞士夏弗纳SCHAFFNER 10A尾插滤波器,45元(好贵 :mad:

希望加上去以后能有更多的提升,也希望杨老师(小不点耳放的制作者)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加装电源滤波器(4元钱的也不贵啊) :haha:

PS:简体字,请见谅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aeolusyung 發表於 週四 12月 18, 2008 12:56 am

:) 在下是用YU-STUDIO何大製作的晶體機EH-150,以及管機MINI-Q作測試。
當時的訊源只有NB以及一臺PANASONIC SL-490,無開EQ及音質相關軟體、非關的背景程式。

上週又剛好從台灣廠商借到一臺晶體機作測試,順手又拿起冷落了一陣子的HD-201來聽...這邊恕在下大放厥詞,同樣的條件下,HD-201比起K77的大姊---K66好聽上一些,更適合各編制下的演奏,在下和這位對岸的朋友聽感一致:不拖泥帶水的俐落,而且均衡。看來K66還是等要聽NEW AGE再拿出來好了 :haha: ;以上純私人意見,希望有回答到您的問題。
多頭市場靠悲觀而誕生,靠懷疑而成長,靠樂觀而成熟,因為狂喜而死亡。─傳奇投資人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

聽音樂的是耳朵,不是鍵盤。

I LOVE AA

Facebook [Andaudio耳機討論版] 竭誠歡迎大家加入!
頭像
aeolusyung
討論區版主
討論區版主
 
文章: 169
註冊時間: 週三 6月 25, 2008 11:12 am
來自: Kaohsiung, Taiwan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三 12月 31, 2008 3:00 pm

最近因为败下了好耳机和放大器,觉得不听些好音乐浪费了,于是专注下来听了一些流行乐——这里的流行乐指的是那些一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直流行了几百年的音乐。

这些流行乐听了一段时间,很喜欢。一方面是有感自己出巨资购入的发烧耳机设备物有所值,另一方面自己也是刚开始系统地接触这类音乐,所以特别记下一些心得和相关知识。毕竟,听音装备和耳朵是需要同步升级嘛,硬件软件两手都要硬才行。

下面我要讲的之所以叫流行乐,是因为相对狭义上的古典(classic),它们主要是广为人知的名段或是作曲家的标志性曲目,且因曲调的优美而流传甚广,并没有太多小众意义上的艰深晦涩。这其中还有许多在现代被翻新成Air(旋律)或所谓的新古典(new classic),因此可算得上是经典音乐中的下里巴人。

首先介绍的是有关这类流行音乐的一些名词。就像看红酒酒标一样,掌握一些常见名词在挑选流行音乐上帮助很大。

Suite 组曲
Sonata 奏鸣曲
Partita 变奏曲
Concerto 协奏曲
Overture 前奏曲
Prelude 序曲
Toccata 托卡塔曲(一种形式自由、速度很快的即兴风琴曲或钢琴曲)
Requiem 安魂曲
Serenade 小夜曲
major 大调
minor 小调
Bourree 布列舞曲
Gavotte 加伏特舞曲
Minuet 小步舞曲
Allemande阿拉曼达舞曲
courante 库兰特舞曲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gigue吉格舞曲
Scherzo 诙谐曲
Adagio 柔板
Largo 广板
Andante 行板
Allegro 快板
Presto 急板
Solo 独奏
Duet 二重奏
Trio 三重奏
Quartet 四重奏
Aria 咏叹调
Chorus 合唱

以上是我从大量流行音乐术语中精选出来的常见名词,实乃进阶必备

比如 The Piano Sonata No. 16 in C major, K. 545 by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可解读为 C大调钢琴第16号奏鸣曲,录音编号 K.545,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而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2 In D Minor, V: Menuet, BWV1008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就解读成 D小调大提琴无伴奏第二号组曲:小步舞曲,录音编号 BWV1008,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

了解这些常见名词后,我们选唱片的时候就会很方便

接下来我要介绍两种常见乐曲形式以及两种器乐创作技法。分别是组曲,奏鸣曲,以及赋格与卡农。不同于繁复纷杂的交响曲和进行曲,这些是流行乐中的小编制和重奏多见样式。所以也是进阶必备的常识。

两种常见乐曲形式:

组曲(suite)是‘继续’、‘连续’之意,为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兴起于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它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和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

巴洛克时期的古典组曲常按一组固定的舞曲顺序排列构成,间或冠有前奏曲或插入布列、加伏特、小步舞曲等乐曲。各舞曲乐章均使用同一调性,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一次。

以下是古典组曲包括四首舞曲乐章的一个比较固定的形式

首先是阿拉曼达舞曲 (allemande),这是一种源自日耳曼的4/4拍中速舞曲;
接下去是库兰特舞曲 (courante),这是一种法国宫廷三拍子较快的舞曲;
再下去是萨拉邦德舞曲 (sarabande),这是一种缓慢凝重的西班牙舞曲;
最后是吉格舞曲 (gigue),是一种活泼灵动的英国舞曲。

在吉格舞曲之前,有时候会插入其他的舞曲,例如布列舞曲(bourree)、加伏特舞曲(gavotte)、小步舞曲(minuet)等。同时,组曲中也经常出现序曲(Prelude),作为开头的序曲,讲究定调与分解和弦,以引出整套曲目。

总体来说,组曲是一套讲究各章节快-慢-快高等对位的器乐套曲形式。

17世纪以后,组曲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老形式,很少有人再写组曲。19世纪时,组曲又重新流行起来,但已经演变成现代组曲。

奏鸣曲(Sonata) 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奏鸣曲在十七世纪初是指一种重奏曲。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主要有两种,‘独奏奏鸣曲’(solo sonata) 以及 ‘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

古典乐派时期的奏鸣曲大多是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这个时期的多乐章作品中的第一乐章,一定是采用‘奏鸣曲式’创作的快板用以定调。第二乐章则通常是和第一乐章形成对照的慢板,曲式多样,可以是二段式(体)、三段式(体)、或者是变奏曲等。

在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奏鸣曲里,第三乐章多为中等到快速小步舞曲(minuet)或是诙谐曲(Scherzo),第四乐章则必须能和第一乐章互相呼应。如果乐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则第三乐章会具备终章的气势。上述曲式结构在十八世纪后期成为固定模式,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的多乐章作品,均采用此格式创作。

两种器乐创作技法:

赋格(fugue)原意是‘追逐’和‘飞翔’, 并非一种曲式,而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的创作形式。赋格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时间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

卡农(canon)和赋格一样也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谱曲时也多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

卡农的所有声部都模仿一个声部,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卡农作品乃是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以上介绍的曲式和创作技法之中不乏名家名段,也有许多如《帕赫贝尔的卡农》和《莫扎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这样众所周知的作品。作为这些流行了百年作品的听众,我们可以领略真正好音乐的永不过时之处,也可以获得进阶到古典音乐很好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累积与心智的成熟,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完整的,全身心地欣赏莫扎特天才的动人旋律,贝多芬英雄式的精彩纷呈以及巴哈那不为凡尘俗世所动的,宁静与祥和的均衡之美。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耳机系统成型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一 1月 19, 2009 4:16 pm

耳机系统成型

飞利浦CAM1210转盘+AKM4396 24bit解码 + xol htp1线材 + 百灵A6.0LG 甲类电子管放大器 + AKG K601

又在德国拜亚动力官方定制了一副600欧姆阻抗电话线版的旗舰 DT990 400欧元...

加上 之前的 AKG K601 和 森海塞尔的 监听 HD265 , 欧陆耳机三强算是收集全了

如此耳机发烧可宣布告一段落 :grin:

特此汇报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aeolusyung 發表於 週一 1月 19, 2009 4:54 pm

berserk191 寫:最近因为败下了好耳机和放大器,觉得不听些好音乐浪费了,于是专注下来听了一些流行乐——这里的流行乐指的是那些一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直流行了几百年的音乐。

恕在下無知,berserk兄台所形容的[流行樂]似乎是Standard,所謂的經典曲目吧?若有說錯敬請指正喔,畢竟兩岸文化不盡相同或許用語上有些不同 :bow:

這段時間不見原來是搞系統去了,千萬記得請上來發表一下系統組合後的心得啊~~~~~~~~~~~射後...啊,是[PO後不理]是不健康的行為喔XD :ho:
多頭市場靠悲觀而誕生,靠懷疑而成長,靠樂觀而成熟,因為狂喜而死亡。─傳奇投資人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

聽音樂的是耳朵,不是鍵盤。

I LOVE AA

Facebook [Andaudio耳機討論版] 竭誠歡迎大家加入!
頭像
aeolusyung
討論區版主
討論區版主
 
文章: 169
註冊時間: 週三 6月 25, 2008 11:12 am
來自: Kaohsiung, Taiwan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便携耳放,UM2,SQ5等)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一 1月 19, 2009 5:26 pm

aeolusyung 寫:
berserk191 寫:最近因为败下了好耳机和放大器,觉得不听些好音乐浪费了,于是专注下来听了一些流行乐——这里的流行乐指的是那些一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直流行了几百年的音乐。

恕在下無知,berserk兄台所形容的[流行樂]似乎是Standard,所謂的經典曲目吧?若有說錯敬請指正喔,畢竟兩岸文化不盡相同或許用語上有些不同 :bow:

這段時間不見原來是搞系統去了,千萬記得請上來發表一下系統組合後的心得啊~~~~~~~~~~~射後...啊,是[PO後不理]是不健康的行為喔XD :ho:


没错,就是那种过了好多好多年都不会从歌单上消失的 经典 曲目啦~~ :haha:

至于新系统嘛...... 还是不尽如人意啊,于是在前面加上了整套的电源滤波,还是没觉得有什么改善 :cold:

难道是k601的阻抗不够高?毕竟真空管放大器在低阻的驱动容易出现电流不足的情况... 可K601明明是个吃电压的家伙啊 :mad:

我以为AKG的耳机要想养好,还是应该从耐听的角度出发,不过现在牺牲了动态和解析之后竟然发现声音不够细腻的缺陷...

这就很像一个故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神仙啊~~ 自从入了一支大耳罩k601,自己还要往里面填多少银子才到头呢 :poorcry:


最后,[PO後不理] 是啥意思啊.......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从耳机到耳罩,越来越长...)

文章amickey221 發表於 週一 1月 19, 2009 11:06 pm


看這篇長文讓我大大感動
雖說我是新手但學了不少
而且又看到一位跟我一樣愛用iPod的樓主
真的眼淚快掉下來了 :bigcry:
雖說小弟沒聽過很多代iPod不過光聽我的iPod3代(中間一排四個按鍵會發橘光那代)跟電腦輸出比起來就差很多
我也聽過NANO但聲音真是差到讓我想說這還是Apple出的東西嗎
總之希望樓主能多多發文不吝賜教
音源:Audiolab Mdac

軟體:Win7 64bit + foobar2000+ASIO
   MacBook Air + ROON/Apple Music

耳機:UE Triple.fi 10 改 ZePhone Vienna Line
   Sennheiser HD650

耳擴:

AMP:DA&T A-15

喇叭:ProAC Tablette 10 Signature + 老USHER重低音

近程目標:好好聽音樂!

[人永遠不滿足]
頭像
amickey221
SR40
SR40
 
文章: 4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20, 2008 6:28 pm

Re: 转耳机大家谈上长文一篇(从耳机到耳罩,越来越长...)

文章gameguy 發表於 週一 1月 19, 2009 11:48 pm

>又在德国拜亚动力官方定制了一副600欧姆阻抗电话线版的旗舰 DT990 400欧元...
:ale: :ale: :ale:

>神仙啊~~ 自从入了一支大耳罩k601,自己还要往里面填多少银子才到头呢

若是K601就需要请神仙的话,那DT990 600ohm可能要请耶和华了,无底深渊深不见底 :ale: :ale: :ale: (太容易听出前端设备与讯号线组合起来的癖性)

旁边路过的人用阿共字体加减留(现在回不超过三行,反正没人看post后不里) :ale: :ale: :ale:
繼續創造傳奇的耳機,看頭像就知道是哪一支耳機了 :)
頭像
gameguy
SR225
SR225
 
文章: 820
註冊時間: 週六 5月 10, 2003 10:44 pm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文章berserk191 發表於 週一 4月 13, 2009 3:19 pm

新近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所以… 就让我玩物丧志到底吧…

首先还是做一个耳机系统发烧的续貂吧,主要是关于AKG K701的。此前一直是折腾K701的同门师弟K601,小小总结一下K601。首先它是一个需求足够电压摆幅的耳机,不巧的是120欧的阻抗很尴尬,不利石又不利胆,所以很难驯服。烧友界有不过万元前端不玩601的说法,我倒是觉得夸张了,我使用度高新世纪台机解码一体机+百聆A6.0LG作为前端来驱动它,便已经觉得有模有样了。

K601的声音我不想多谈,关于这个大家见仁见智。我想说的是对耳机来说 素质相当谈风格,风格类似说价格,价格差不多就拼性价比。 K601在此不得不说是一只非常出色的产品,特别是弦乐和小编制古典,迷的我神魂颠倒。最喜欢用K601听的就是四大小协或者埃德加《云雀高飞》之类的曲目了,四大小协中尤喜贝小协,听的最多的贝小协版本是穆特的。其实索菲亚的贝小协版本并不是最好的,只是年代比较新,录音效果比较讨我喜欢,此外华彩部分处理的也不错,娃哈哈哈~~

再说说喜欢K601的一些地方吧,我喜欢它低音部分的处理,丝毫不拖泥带水却又不显的干,这点与同是下半身偏瘦的铁三角SQ5判若云泥。其实对我来说SQ5和 K601的低音量就是刚刚好,可以说K601就是经典古典耳机K501的延续,只要放适合它的音乐,它的表现绝对不会让人失望的。再有就是K601风格的女声毒,K601也有自己独特的女声毒,是清新而不是甜腻,指望它来听流行甜姐儿一定毒不过铁三角,但是用它来放歌剧的花腔女高音就很迷人了。我特别的女歌手Filippa Giordano在K601的演绎之下,一言蔽之就是毒,非常毒…

接下来说说K701,这个耳机比K601高一个档次同时也是很AKG的声音,我认为与K601可以作为一对互补。首先K701的在声音密度上的提升很大,低频也处理的松软一些,这个在放流行音乐的时候帮助很大,此外K701的分析力也很出色,听交响乐场面也不至于糊成一团,因此K701也就更杂食一些。更重要的是K701的风格是高度统一的,她有一种温润甜美能够将人融入音乐的魔力,对我来说,这就是Hifi的最高境界。即便现在我使用的贫民发烧器材还不能够说是教人多么陶醉其中或者如何享受,至少可以做到久听不累,器材做到这点就可以了,这真正令人陶醉与享受的应该交给音乐,不是么?

赞美完了K701,我还想说说度高的新世纪CD机,这个CD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独立起来做解码用,除了放CD以外我还用它通过一个USB到同轴转换器连接我的笔记本,PC-fi也兼顾了,考虑到其2千多元的售价以及音质还是应该推荐一下的。最后是A6.0LG耳放,虽然这个是胆机,驱动K701不是很对路不过我还是比较欣赏这只机器。理由如下:结构简单,用料不马虎也不堆料。信号管和放大管前后级直接耦合,设计师功力可见一斑。商品机,不用像如今部分DIY机一样完全靠吹水销售。现在广受好评的A600L是A6.0LG的改进版,内部电路更加寒酸,不过人家就是敢卖的比好工好料的DIY机贵,还卖了很久,个中原因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再来些不Hifi的东西吧,这个礼拜收了个山寨Nano4玩玩,感觉一百多块的山寨货还是做的非常有诚意的,8G的容量还能放视频当FM收音机。不过真说道音质,也就是一个管响的地步了,对我这种连真nano就嗤之以鼻的家伙来说,拿到手听了一次就基本不想再听了。我使用的耳塞是um2,出乎意料的是在um2底噪探测器之下这个山寨货的噪音居然不大,但一开声就暴露了其缺陷所在,就是冷,硬,薄。音量很大可是声音密度很小,也就是典型的力大声粗,不过我发现这个东西和Koss PP 倒是绝配,建议买山寨nano的兄弟们都去找个PP来搭吧,原配的山寨苹果耳塞根本就不能入耳,属于白送我都嫌恶心的那种货色,早丢掉早好… 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配,通过与山寨货的对比,我便更加了解自己的Ipod 4 U2 与 um2的组合声音可贵在哪里,可贵在哪里呢… 价格比山寨贵了五十多倍…
:cold:
berserk191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23, 2008 6:41 pm

下一頁

回到 新耳機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