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回台灣定居
大約在2000年時, 想在台灣弄一套好音響
而因為年輕時出國之前在台灣的印象, 當時只知道 "佑昇"
可是跑一趟祐昇之後, 我發現, 整個音響的環境變了
先不管真空管的流行, 針對半導體固態原件的系統而言, 我發現....
首先, 晶體前級不流行了, 改用 OPA-IC, 甚至連一些後級也開始往這個方向走
這我還能接受, 畢竟, 現在很多很棒的 OPA, 失真率早低過晶體機很多很多了....
可是我在祐昇發現一個更奇怪的事, 那就是 "音控前級" 在消失中.....
我自己是電子工程人員, 我很清礎 Tone Control 會帶來方波的變形等等副作用
可是, 我一直認為, 方波變型是 EQ 或 Tone-Control 的必然現象, 並不等於是失真ㄚ~
而且, 我也知道在類比電路中, 每多一級電路, 就多一級失真這個道理,
可是我也一直想說服我自己, 也許可能因為我自己一直是從事廣播電視專業工程領域的關係
我一直都知道, 在專業錄音室或是電視台的控制室裡面, 有非常多 EQ 可調整的地方,
每隻麥克風進來的訊號一定會經由 EQ 處裡
甚至不只是 EQ, 還有特效處理設備, 這每一樣都會造成原波型改變
這是訊號源頭部份, 而在訊號終端的部份
我們每個人在聽音樂的環境也不一樣, 如果有人曾經試過, 在家裡, 把5KHz 訊號送入擴大機
在拿個dB表, 你將會發現, 你抬起一隻右手, 都會導致表上的指針晃動
或者是, 你轉轉頭, 也都會發現聲音不同 (5KHz 很刺耳, 轉頭或走動會發現刺耳的程度不同唷)
在這種情況下, 音控級的功能不是可以至少改變讓大家聽起來更有音樂感嗎?
我覺得就算是只有簡單的高低音控制, 都可以讓聽音響多點變化
但是我發現, 現在真的不流行"音控"了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對 Hi-End 玩家來說, 如果真的很討厭音控, 還可以有個 Tone-Defat 開關ㄚ
那為何現在新的產品, 不管是套件還是成品, 都取消音控了?
PS. 自己一直很喜歡當年的 YAMAHA C-1 (自己還保有一台在美國的家~ :-D ), LUXMAN C-1000 (一直沒給我買到~ :sad: )...等等
這些有複雜調音功能的前級. 可惜現在都看不到新品種上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