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數個月爬文的歲月,我終於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第一篇心得文了。
這篇心得文的主角就是──我的入門耳道式耳機:Westone UM1
先說說我進入耳機世界的第一支─KOSS Porta Pro,
我對這款耳機的感想是:渾厚有力的低頻,中頻普通,高頻...
考慮到我的使用狀況,還有配戴、攜帶的方便性,
我決定第二支耳機由耳道式來著手。
購入這支二手UM1之前,曾先和賣家約試聽(在此感謝AA網兄),
久聞UM1為有名的底噪探測器,此次試聽的重點便放在:
我的訊源搭配UM1是否有明顯的底噪、聲音的走向我喜不喜歡。
---以下聽感是與KOSS PP比較的結果,畢竟我沒聽過太多耳機---
聽第一首歌時,就能發現它的中頻清亮、高頻相當自然清晰,
聽低頻較多的音樂時,雖然和KOSS PP比起來不夠深沉,但也不含糊。
聽過十幾首歌(沒有每一首都聽到完)便決定買下了。
很神奇的是,當時並沒有聽到所謂的底噪。
(事後才發現,原來我錯了...)
買到一支喜歡的耳機是多麼開心的事,
因此回去之後便開始狂聽,有空就拿出來聽。
買耳道式耳機的另一個原因是怕吵,
戴上耳道式耳機以後,真的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
雖然UM1並不算是隔音最出色的耳機,但打開音樂後效果便很足夠了。
這幾天下來,又發現了一些當初沒有注意到的優點,
可能是由於好推、隔音的關係,聽音樂的時候多出了一些原本沒聽到的細節。
也可能是因為UM1的解離度很好,把原本糊在一起的地方聽出來了。
但UM1的優點似乎也同時是它的缺點。
由於他的敏感,某些品質較差的音樂檔能聽出些許的爆音(或是嗶波聲),
更加嚴重的是它的底噪。
欸,等等,剛剛不是說試聽的時候沒有底噪嗎?
由於試聽地點是在戶外,而隔音也不可能完全,
我想當時可能有受到一些外界聲音干擾,因此聽不太出來。
(再加上當時用的音量是聽PP時的音量,對耳道式來說有點太大了)
發現底噪的契機是,聽到一半按下暫停時,發現耳邊傳來細微的沙沙聲。
原本以為是雨聲,但是將耳機拔出後,聲音竟然消失了!
之後又重複試了幾次,確定這沙沙聲的大小不會隨著調節音量而改變,
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底噪沒有錯吧。
一時手賤,將UM1接上了我的電腦(主機板內建音效卡),
發現這沙沙聲變大了,甚至已經快變成了轟轟聲。
之後又跟PP做了比對,確定不管是接電腦或是MP3 Player,PP都是聽不到底噪的。
(阻抗和靈敏度與UM1相差不少,況且他並非封閉式的)
OMG,正所謂百見不如一聞(?),
這名詞在我爬文時出現那麼多次,這下總算親身體會了。
好在,這聲音也不是那麼大,至少聽音樂的時候不會發覺。
但最近不曉得是不是耳朵升級了,只要音量在某個程度以下,就可以聽到底噪。
聽古典樂時尤其嚴重,因為古典樂的聲音強弱對比明顯,
當進入聲音微弱細緻的章節時,底噪就跑出來了。
只能說,底噪這東西不去注意時沒什麼,一旦注意到就很難忽略了...
看來這下得從高阻抗線和訊源著手解決了(正所謂一坑還有一坑坑?)
---
UM1讓我讚賞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外觀。
雖然有人說它長得像助聽器,但我對這部分沒什麼意見。
(室友甚至很疑惑地問我:這是耳機嗎?)
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它雙絞線,感覺軟硬適中,
不會像那種QQ的線(抱歉我不知道它的名稱)彈來彈去又難折疊,
也不像一般的線(這我也不知道怎說,反正就是常見的那種),
摺疊以後容易留下痕跡。
UM1的線相當好收,附的隨身包也很實用(還能順便裝下我的隨身訊源),
且它為減少麥克風效應做了些貼心的設計,
包括繞耳配戴、可將兩邊線收短等等。
因此麥克風效應不那麼嚴重,頂多就是我聽得很HIGH時會聽到自己心跳聲而已。
(這一點我想不可能解決吧XD)
另一個優點就是配戴容易且舒適,第一次戴上時就被它fit的程度嚇到了,
雖然我一戴就至少是幾個小時,但目前從未曾感到不適。
---
以上就是我這幾天聽UM1的一點感想。
最後做個總結:
在爬文時,UM1常被提及的一些優缺點(包括聽感上、設計上的)
我覺得自己大部分都聽到了,但所謂三頻均衡、平淡無味,
可能由於我沒有聽過太多耳機,所以體會不出來。
真心覺得這是一款好耳機(雖然評價很兩極啦)。
---
以上我用了些感覺上比較專業形容詞,
這是按照我的感受和爬文經驗所描述的,
如有不符或誤用請不吝指正。
謝謝收看。
---
感覺這篇寫的東西,很多前輩都提過了,而且又很不專業,
但希望能夠成為和我一樣的新手爬文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