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zhang230631 寫:Ultrasone PRO 系列沒有玩家用系統的準備,不要輕易嘗試,因為 PRO 系列在絕大多數的隨身訊源 & 入門家用的聲音是不及格的 (未達 60 分),而且 Ultrasone 對於器材的搭配性相當嚴苛,搭配不當或者搭配錯誤,聲音是相當怪異的,例如:HM-801 直推 ED8LTD,類比聲與數位聲的衝突。
建議樓主從 HFI-580、HFI-780、HFI-2400 玩起,易推性好於 PRO 系列,調音沒有那麼 「極致」,多了一分溫暖的色彩,也較容易搭配。
Ultrasone 的特色在於深沉的低頻下潛,迅捷的速度感,金屬般的光澤感,以及高、低頻兩端延伸,中頻略微凹陷...... 等。
不過按照樓主的敘述,並沒有刻意追求衝擊力的低音,那麼選擇不少,除了樓上所說的 GR10,Grado 自家的 SR-325iS、Alessandro M1 都符合樓主對「抒情、搖滾」的需求,尤其是 M1 濃郁的染色,雖然初聽時有些粗糙,音場狹小,但情感面絕對是箇中翹楚 (同價位),聆聽爵士女伶恰如其分,吉他伴奏亦有不錯的詮釋。
耳機的選擇太多了,以上列舉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得靠樓主自行試聽決定。
最後給樓主一些建議,先依照喜好選定一款耳機,並預想日後會投資多少在前端上,請記住一句話:「前端的能力決定耳機所能發揮的潛力。」 耳機可以先買,但前端絕不能省,因為耳機的預算只佔系統的一至兩成,其他都是三大件、電源處理。
如果訊源是 CAS,那麼適當地電腦優化、優質的播放軟體一個都不能少,從免費的 foobar2000 到付費的 JPLAY 皆可試試,若樓主對這塊領域有興趣的話,我就再補充吧。
PS 1 : 耳機系統三大件即為訊源、DAC、耳擴。
PS 2 : 音源 (CD、高品質檔案) 是最基本的,重要性不亞於三大件,耳機就更不用說了。
PS 3 : CAS = Computer Audio System,即以電腦作為主要訊源。
s080644975 寫:版主您好 我對於這領域是相當新手, 想請問 前端 如果用 IPOD TOUCH4 或 5 適合嗎
zhang230631 寫:s080644975 寫:版主您好 我對於這領域是相當新手, 想請問 前端 如果用 IPOD TOUCH4 或 5 適合嗎
隨身直推只建議 HFI-580、SR60i,上一篇推薦的幾款耳機推不動也推不好。
iPod Touch 的推力稍弱於 iPod Classic,如果想更好地推動耳機,高端隨身耳擴是一個解決方案,例如:Qables iQube、Fostex HP-P1、SONY PHA-1、GoVibe Porta Tube、FireStone Fireye HD。
有些隨身擴附帶 DAC 功能,支援 iDevice 純數位輸入,如:iQube V3、HP-P1、PHA-1。有些則可當作 USB DAC 一體機使用,如:GoVibe Porta Tube+,GoVibe Porta Tube(無 Plus) 是純管擴。Fireye HD 是國產中的平價產品,也是純擴。
考量到預算的問題,猜測樓主的預算約為一萬上下,隨身擴的投資報酬率不高,因此除了尚好推的入耳 / 耳塞,另外推薦幾款隨身耳罩,如:Focal Spirit One、SONY MDR-1R、Bowers & Wilkins P5、Sennheiser HD25 Amperior、Philips Fidelio L1。
以上所述都是一時之選,兼顧美觀、好驅動、可換線,而且幾乎都有線控功能。
試聽心得:
最近去聽 Focal Spirit One 已經沒有我之前說的金屬味 (怪了!),然而速度感依舊,音場規模不大,聽流行還算湊和。
SONY MDR-1R 為少數的平價耳罩,沒有一般封閉式耳機的悶塞感,這點同於 AKG K550,但驅動性比 K550 出色,體積輕巧,配戴舒適。
Bowers & Wilkins P5 是標準的隨身耳罩,與其他款相較,缺乏覆耳式設計,耳罩部分屬於平面貼耳的類型,聆聽時容易受到環境噪音干擾,優點是風格獨特,步調緩慢,適合抒情、爵士樂,「男毒」的代表之一。
Sennheiser HD25 Amperior 優點是太好驅動了,基本清晰度 OK,但受限於腔體,導致音場狹小,近乎耳塞的感覺。以聲音而論,價格偏貴,可待挖掘的潛力不多。
Philips Fidelio L1 是近年飛利浦推出高端 Fidelio 系列的第一作,若考慮家用系統,個人建議直上 X1,兩款價差不大 ; 若只考慮隨身,L1 亦是不錯的選擇,調音風格偏向歐系,聲音趨於自然,但明顯可聽出針對流行樂而設計,低音有若干加強,中低頻段的銜接不佳。
綜合比較:
外觀 : P5 > L1 > 1R > Spirit One > HD25 Amperior
配戴 : 1R > P5 > L1 > Spirit One > HD25 Amperior
隔音 : Spirit One > 1R > L1 > HD25 Amperior > P5
聲音 / 價格比 : 1R > L1 > Spirit One > P5 > HD25 Amperior
PS. 純粹為個人觀感,請酌量參考即可。
s080644975 寫:不好意思, 再打擾一下, 我上網詢問了在台中 算蠻有名的耳機店家, 他是推給我版主您也有說到的 Focal Spirit One 跟 ATH-CKS1000, 請問板主 知道 cks1000 人聲方面如何嗎?? 我上網搜尋 只看到強調他的低音
zhang230631 寫:s080644975 寫:不好意思, 再打擾一下, 我上網詢問了在台中 算蠻有名的耳機店家, 他是推給我版主您也有說到的 Focal Spirit One 跟 ATH-CKS1000, 請問板主 知道 cks1000 人聲方面如何嗎?? 我上網搜尋 只看到強調他的低音
一個是耳罩一個是入耳,要比真的很難比,ATH-CKS1000 沒聽過,但私以為買小鐵就是為了獨特的女聲,強調低音的系列,個人不太有興趣,至於詳細聽感請洽 wgundamcustom 版主吧,他曾聽過 ATH-CKS1000,文章連結:[詢問]CKS1000 的聽感。
鐵家適合聽女聲的耳機實在太多了,想推薦也無從推薦起,就當作題外話。
W 系列 : W3000ANV,我知道一定超過樓主的預算,但這款耳機是我聽過最喜歡的 W 系列耳罩,具有絕佳的平衡性,女聲毒性承襲以往的風格,卻又在音響性上大幅提升,值得推薦的 50 周年紀念款。
A 系列 : A1000X,沒有老大哥 A2000X 那般清冷的金屬光澤,中頻段依舊突出,富有感染力。
AD 系列 : AD2000X 是最近讓我刮目相看的耳機,AD 系列本來就是不太偏科的系列,而 AD2000X 在素質上又更進一步,只不過音場規模仍然不大,與一般開放式的特性不太一致。
CK 系列 : CK100,小鐵 ACG 萌音入耳代表,聽其他歌曲會很奇怪就是了。
EW9 : 小鐵的耳掛旗艦,素有女王之稱。或許對現在的我而言太甜太膩,但 EW9 可是我最後一隻小鐵耳機 (以後應該不會有了),有時會懷念 EW9 的聲音,那濃郁化不開的染色乃是一絕,對於部分人群有一定的吸引力。
以上都可以收二手,公司貨的售價太貴了,都是 over price。
s080644975 寫:抱歉再打擾, 版主之前您推的 那幾款耳罩 Focal Spirit One、SONY MDR-1R、Bowers & Wilkins P5、Sennheiser HD25 Amperior、Philips Fidelio L1 外觀真的都很好看, 人聲方面也都不錯媽?
另外 看到女聲, 想請問版主 鐵家有 保有女聲風格 低頻 也不會太差 的嗎?? 如果有驅動方面呢?
zhang230631 寫:現下流行樂以人聲為主,所以才推薦上述幾款隨身耳罩(我全部都聽過),而且這些耳機皆針對時下的訊源(iPod、iPhone......等)而設計的,基本上一定好驅動,不會太難搞。
忘了說:鐵三角隨身系列 ESW9、ES88,個人偏好 ES88,除了不容易調整配戴的缺點以外,更容易攜帶,比 ESW9 更容易出好聲,調音方面,低頻也比舊款扎實、有力許多。
若考慮日後的升級以及耳機的潛力(可玩性),依舊是 W、A、AD 等高階系列勝出,這點無庸置疑,ES 系列作為可直推的耳機本來就有一定程度上的妥協,例如:腔體大小、線材;若對於聲音非常追求的話,實在有太多耳機可選擇,沒必要選隨身耳機。
最後如同 a 版主所述,親自試聽才能知道哪支耳機適合自己,哪支耳機在訊源上不至於衰聲,在論壇上我們能做的只有推薦"值得推薦"的耳機了。
peter19931123 寫: 小鐵控路過~ 現役耳機是,ck90promk2 改 cardas 王老先生鞋帶線 +oyaide 銠頭~ 還有 ew9
ck100 真的是毒... 但是聽其它歌真的是怪怪的~ 等收二手中...ew9 可以收個二手來練習一下對女聲的精驗值 最近看 ew9 有不少可觀的二手價
小推一下 shure 的 srh940 直推可以清鬆出好聲 有預算可以考慮一下 ck90promk2 我是被這隻毒到... 其實是預算不足 改線之後中頻超靠前~ 有需要請找王老先生~
j00522000 寫:Ultrasone 的耳機除了 HFI 系列和低階其他基本都需要上擴和 DAC
不然聲音容易出惡聲
j00522000 寫:Bowers & Wilkins 音響起家和鐵三角一樣有偏科
最適合男聲和節奏慢的歌曲,走紳士風
p 系列算半開放在燒友評價中要上不下的感覺
j00522000 寫: 我是推薦 V-Moda M-100
低音不會太多配備齊全
有上擴的潛力
沒聽過 V-Moda 的產品,台灣沒有引進,看對岸的評論似乎是潮牌起家。
zhang230631 寫:沒錯,即便是號稱 「隨身耳機」 的 ED8,也完全不是簡簡單單的隨身訊源就能推得動的。事實上從 HFI-780 開始就對前端有一定要求了,不太建議隨身。
zhang230631 寫:P5、P3 只能算是封閉式,因為單體完全被外殼所包覆,但因為是隨身 「小」 耳罩,沒有像全罩式耳機那樣完整地覆蓋住耳朵,因此容易受到外在的環境噪音干擾,例如:M1、HD25 Amperior、ES88、iCans......。
半開放式是單體部分裸露,如:L1、K540......。開放式則是單體完全裸露在外,如:X1、K701、K702、HD600、HD650、HD700、HD800......。
zhang230631 寫:沒聽過 V-Moda 的產品,台灣沒有引進,看對岸的評論似乎是潮牌起家。
zhang230631 寫:話說今天下午聽了 Denon AH-D600,前端是筆電 + MX1,中頻飽滿厚實,尤其是聽歐美人聲 (TAS 合輯) 恰恰合式,比起其他耳機更具感染力 ; D600 定位感絕佳,不須專心也可分辨定位,作為封閉式,卻好像在聽開放式耳機一般,空間感開闊,橫向音場不大但也不小,而且在入門級前端也能有好聲音,雖然有些歌曲會有齒音的問題 。
最重要的是 D600 重量輕巧,配戴感是我聽過的耳罩中前幾名,耳罩服貼,戴上半小時也不覺得悶熱,除了近 17K 的價格以及潮牌的外觀,這樣的聲音非常合理,值得推薦 。
j00522000 寫:看來燒久,我真了忘了隨身訊源的定義 (笑
都被別人帶壞,大家都拿土製炸彈或者是磚頭當隨身訊源。
j00522000 寫: 看來我好像弄錯 國外有分 on ear,over ear, inner ear ,open ,closed,
但是 T1 也算半開放式。
j00522000 寫: 嚴格來說和 Ultrasone 一樣算是音樂人起家,
在這階段 V-Moda 還在起步,所以東西都在做口碑,
國外方面評價還不錯,外型真的很潮 -_-lll
耳機類別分成錄音室用和 DJ 用,調音方面偏重低音和解析。
Grado 和 Ultrasone 明明都在同時期作耳機,
但是 Grado 卻被別人說四大廠.......
j00522000 寫: 該怎麼說 Denon,Denon 其實沒有做耳機的技術,
不過調音方面確實有一套,
新的系列潮的外觀加上好帶好推不易出惡聲,
也算是不錯的系列,不過調音方面出現變化,
喜不喜歡就見人見智。
不過我還是中意俗稱 D9000 的 TH900,
TH900 算是封閉式的能直推的王者,
強大的動態和細膩感,真是讓人印象深刻。
zhang230631 寫:我聽過發揮最好的 ED8LTD 是在 Calyx DAC24/192 + SPL Auditor,標準的高級數位聲,之後再聽隨身訊源下 (D50、M10、F508) 的 ED8LTD,才明白這樣的聲音根本不行,原因不外乎:S-Logic+ 定位怪異,音場全部集中在耳內,高頻刺耳,中頻顆粒粗大,低頻太散太渾,整體來說完全不及格。
而且 Ultrasone 最慘的並非推不動而是搭配不當,例如前幾篇所說到的 HM-801 配上 ED8LTD,聽完之後...... 無言了 ,Ultrasone 獨家的金屬味,加上真男人特有暖厚染色,怎麼聽怎麼怪。
zhang230631 寫:on ear = 入耳式耳機。
over ear = 全罩式耳機。
inner ear 應該指的是客製化入耳那般深入耳腔。
T1 是半開放式沒錯,DT880 也是半開放式,T90、DT990 是開放式,T5p、T70、DT770 是封閉式。
zhang230631 寫:三大廠 Sennheiser、beyerdynamic、AKG 皆是公認四大廠其三,Grado or Ultrasone 是否應該算入其中,個人不敢概一而論。
香港耳機雜誌的 Big 4 倒是將 Sennheiser、beyerdynamic、Grado 和 Ultrasone 計入,正逢 2009 年後 T1、HD800、PS1000、ED8 依序出世,而 AKG 並未推出相同定位的旗艦。
不過論公司規模,相對於德國兩家、奧地利一家,Grado & Ultrasone 只能算是小廠,前者是家族企業、家庭代工,後者則是新公司,成立時間不長,大多數型號選擇在台灣代工,少數高階款則在德國製造 & 組裝。
至於 V-Moda,之前看過介紹文章,這間廠商時常參與國外耳機展覽,曝光率不低,但是在台灣知道的人不多,自然也沒有相關討論。
zhang230631 寫:其實 Denon 很早就開始做耳機,至今已 46 年,期間幾年未推出新品,直到 D2000、D5000、D7000 豪門三傑才重新獲得眾人的目光,所以技術面應該是有的。
請參閱:日本 DENON 的老耳機
j00522000 寫:on ear 不是入耳式耳機。而是像小型耳罩壓在耳上的耳機。
inner ear= 耳道式耳機當然也包含客製化入耳。
客製化入耳一般國外稱 Custom IEMs
j00522000 寫: 該怎麼說 AKG、beyerdynamic、Sennheiser、STAX 算是我心中真正四大廠
只是 STAX 經營不善......... 東西叫好不叫座...
AKG 近幾年一直都沒出正真正旗艦和 SONY 走一樣經營令燒友很失望,
Grado & Ultrasone 則是作耳機的資歷不足。
V-Moda 台灣很少有就算有也貴,
但是本土賣得倒是不貴。
j00522000 寫:Denon 早就不作耳機技術的開發,耳機開發都外包,
D2000、D5000、D7000 是 FOSTEX 作出,
Denon 負責調音,所以有人說 D7000 瑕疵,
其實就是 FOSTEX 和 Denon 品管問題,
其實 Beats 也是走這風格。
和 SONY、JVC 剛好相反。
zhang230631 寫:大大內行喔,最近兩代的 Denon 耳機都是 FOSTEX 代工,所以 FOSTEX 才有能力推出 TH900 這種 Level 的耳機。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微型纖維振膜、奈米纖維振膜都是由 FOSTEX 製作的嗎?
我只知道 SONY 現役監聽旗艦 MDR-Z1000 並不是由 SONY 內部工程師所開發,而是另外聘用音樂製作人。而 MDR-EX1000 是由另外一家日本公司創辦人參與最終調音。
zhang230631 寫:以上大離題,Sorry,幫樓主整理版友們的推薦清單,建議您可至台北四大名店試聽。
j00522000 寫:嚴格來說最近兩代 Denon 耳機算是 FOSTEX 設計,要不要採用 Denon 決定
最後當然是調音,調音真的很重要是每家廠的特色 (ATH 和 Grado 就是最典型例子
FOSTEX 掌握則是單體和外殼的設計專利,
Denon 掌握腔體和單體位子等細部調音的專利。
所以 TH900 調音不能和 Denon 走一樣風格,
不然 Denon 不外包給 FOSTEX,
當然現階段不可能出現這樣情形,
不過有一個例子 M 和 B。
現在要大規模開發新技術的廠牌越來越少,
像 SONY QUALIA 010 就是典型失敗的例子,
好到誇張的技術規格,在下的耳朵真的消受不起
擁有絕佳音響性,但是忽視了音樂性,
和同期 ATH 形成反比,
SONY 還是有在技術開發像: 液晶振膜和入耳動鐵單元開發,
只是沒像以前那樣誇張。
Audez'e、HiFiMAN
嚴格來說我比較喜愛 Audez'e 一點,
因為可換配備多。廠家服務也不錯,
HiFiMAN 也算不錯但是東西設計還有待加強。
常常有人問我你在聽音樂還是聽音質,
說實在我的心是聽音樂,但是我的耳朵卻是聽音質的,
我的耳朵不是金耳朵,但是卻超敏感 orz
我完全沒法戴抗噪耳機,感覺耳朵在耳鳴,
一隻耳機最多帶 20 分鐘,耳朵就會不舒服,
U 家好一點能到 25 分鐘,開放式能到 30 分鐘,
但是開放式不太能在外聽,
入耳和耳塞也會不舒服,
所以只能買高端耳機 -_-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94 位訪客